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29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一)基础教育改革呼唤新教师教学智慧的有效课堂生成 | 第10页 |
(二)新教师教学智慧的有效课堂生成是实现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 第10-11页 |
(三)新教师生成教学智慧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 第11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一)教学智慧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二)新教师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六、概念界定 | 第21-26页 |
(一)新教师 | 第21页 |
(二)课堂生成 | 第21-22页 |
(三)智慧 | 第22-23页 |
(四)教学智慧 | 第23-26页 |
七、教学智慧的特征 | 第26-27页 |
(一)独特性 | 第26页 |
(二)生成性 | 第26页 |
(三)场域性 | 第26-27页 |
(四)复杂性 | 第27页 |
八、初中新教师教学智慧的课堂生成的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一)生成学习理论 | 第27-28页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第28页 |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 第28-29页 |
第一章 初中新教师教学智慧的课堂生成之现状调查 | 第29-44页 |
一、现状调查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29-31页 |
(一)调查设计的基本情况 | 第29页 |
(二)问卷的编制、发放及回收基本情况 | 第29-30页 |
(三)观察设计 | 第30-31页 |
(四)访谈设计 | 第31页 |
二、现状调查的结果分析 | 第31-44页 |
(一)新教师课堂教学知识情况 | 第31-33页 |
(二)新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情况 | 第33-36页 |
(三)新教师课堂教学组织情况 | 第36-37页 |
(四)新教师课堂教学反馈情况 | 第37-38页 |
(五)新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情况 | 第38-40页 |
(六)新教师课堂教学反思情况 | 第40-44页 |
第二章 初中新教师教学智慧的课堂生成问题的分析 | 第44-47页 |
一、缺乏思想观念创新,教学知识存在短板 | 第44页 |
二、缺乏灵活性和生成能力,教学方法水平不高 | 第44-45页 |
三、缺乏肢体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反馈能力尚有不足 | 第45页 |
四、缺乏松弛有度的调节能力,教学管理技能有待提高 | 第45页 |
五、缺乏深入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能力亟需提高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初中新教师教学智慧的课堂生成的影响因素 | 第47-50页 |
一、厚实的教学知识 | 第47页 |
二、灵活的教学方法 | 第47-48页 |
三、智趣的课堂互动 | 第48页 |
四、和谐的课堂管理 | 第48-49页 |
五、机智的教学反馈 | 第49页 |
六、醒悟的教学反思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初中新教师教学智慧的课堂生成策略的优化 | 第50-53页 |
一、夯实教学知识,躬耕实践,努力创新 | 第50页 |
二、提高教学方法灵活度,注重顺应实践 | 第50-51页 |
三、提高肢体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师生互动,增强教学反馈 | 第51页 |
四、兼顾齐头并进与求同存异:明确课堂管理的出发点与立足点 | 第51-52页 |
五、全方位捕捉信息,因人而异给予机智的反馈 | 第52页 |
六、辩证否定与合理扬弃:深度挖掘,做好教学反思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