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自我分化、自我妨碍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5页
    1.1 问题提出第11-12页
    1.2 概念界定第12页
        1.2.1 自我分化第12页
        1.2.2 自我妨碍第12页
        1.2.3 学习倦怠第12页
    1.3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4 研究假设第13页
    1.5 研究意义第13-15页
        1.5.1 理论意义第13-14页
        1.5.2 实践意义第14-15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5-32页
    2.1 自我分化的研究概况第15-20页
        2.1.1 自我分化的概念第15页
        2.1.2 自我分化的结构与测量第15-17页
        2.1.3 自我分化的影响因素第17-18页
        2.1.4 自我分化的相关研究第18-20页
        2.1.5 自我分化的干预研究第20页
    2.2 自我妨碍的研究概况第20-25页
        2.2.1 自我妨碍的概念第20-21页
        2.2.2 自我妨碍的动机第21页
        2.2.3 自我妨碍的后果第21-22页
        2.2.4 自我妨碍的测量第22-23页
        2.2.5 自我妨碍的相关研究第23-24页
        2.2.6 自我妨碍的干预第24-25页
    2.3 学习倦怠的研究概况第25-30页
        2.3.1 学习倦怠的概念第25-26页
        2.3.2 学习倦怠的结构与测量第26-27页
        2.3.3 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第27-29页
        2.3.4 学习倦怠的干预第29-30页
    2.4 自我分化、自我妨碍与学习倦怠关系的研究概况第30-32页
        2.4.1 自我分化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第30页
        2.4.2 自我妨碍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第30页
        2.4.3 研究评述第30-32页
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32-35页
    3.1 研究对象第32页
    3.2 研究工具第32-34页
        3.2.1 自我分化量表第32-33页
        3.2.2 自我妨碍量表第33页
        3.2.3 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第33-34页
    3.3 数据统计分析第34-35页
第四章 研究结果第35-53页
    4.1 大学生自我分化的特征第35-40页
        4.1.1 大学生自我分化的总体情况第35页
        4.1.2 大学生自我分化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第35-40页
    4.2 大学生自我妨碍的特征第40-42页
        4.2.1 大学生自我妨碍的总体情况第40页
        4.2.2 大学生自我妨碍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第40-42页
    4.3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特征第42-47页
        4.3.1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总体情况第42-43页
        4.3.2 大学生学习倦怠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第43-47页
    4.4 大学生自我分化、自我妨碍和学习倦怠的相关关系第47-48页
        4.4.1 自我分化和自我妨碍的相关性第47页
        4.4.2 自我妨碍和学习倦怠的相关性第47页
        4.4.3 自我分化和学习倦怠的相关性第47-48页
    4.5 大学生自我分化和自我妨碍对学习倦怠的预测作用第48-51页
        4.5.1 自我分化和学习倦怠的回归第48页
        4.5.2 自我妨碍和学习倦怠的回归第48页
        4.5.3 自我分化和自我妨碍的回归第48-49页
        4.5.4 自我分化、自我妨碍和学习倦怠的回归第49-51页
    4.6 自我妨碍在自我分化和学习倦怠中的中介作用第51-53页
第五章 分析和讨论第53-62页
    5.1 研究结果分析第53-58页
        5.1.1 大学生自我分化、自我妨碍和学习倦怠的总体状况第53-54页
        5.1.2 大学生自我分化、自我妨碍和学习倦怠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第54-58页
        5.1.3 大学生自我分化、自我妨碍和学习倦怠的关系第58页
    5.2 对策和建议第58-61页
        5.2.1 把握关键时期,提高自我分化第59页
        5.2.2 加强挫折教育,降低自我妨碍第59-60页
        5.2.3 提高学习动力,减轻学习倦怠第60页
        5.2.4 建立筛查机制,关注弱势群体第60-61页
    5.3 创新和不足第61-62页
        5.3.1 创新点第61页
        5.3.2 研究不足第61-62页
结论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71页
附录第71-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附件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效率研究--基于31个省的面板数据
下一篇:Y课外辅导学校教师绩效考核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