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粮食加工工业论文--保健食品论文

辣木叶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及免疫活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7页
    1.1 引言第15页
    1.2 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第15-19页
        1.2.1 植物多糖的提取第15-16页
        1.2.2 植物多糖的分离纯化第16-17页
        1.2.3 植物多糖的结构分析第17-18页
        1.2.4 植物多糖的生理活性第18-19页
    1.3 辣木叶多糖的研究进展第19-22页
        1.3.1 关于辣木第19页
        1.3.2 辣木叶多糖的提取第19-20页
        1.3.3 辣木叶多糖的分离纯化第20-21页
        1.3.4 辣木叶多糖的结构分析第21页
        1.3.5 辣木叶多糖的生理活性第21-22页
    1.4 肠道微生物与免疫第22-23页
    1.5 多糖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第23-25页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5-27页
        1.6.1 研究背景和目的第25页
        1.6.2 主要研究内容第25-27页
第二章 不同品种辣木叶多糖的结构和抗氧化活性研究第27-40页
    2.1 前言第27页
    2.2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27-28页
    2.3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28页
    2.4 实验方法第28-32页
        2.4.1 辣木叶预处理第28-29页
        2.4.2 辣木叶多糖的制备第29页
        2.4.3 总糖含量的测定第29-30页
        2.4.4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第30页
        2.4.5 分子量的测定第30-31页
        2.4.6 红外光谱的测定第31页
        2.4.7 三螺旋结构的测定第31页
        2.4.8 抗氧化活性实验第31-32页
        2.4.9 数据分析第32页
    2.5 结果与讨论第32-38页
        2.5.1 三种辣木叶多糖的得率和理化性质第32-33页
        2.5.2 分子量大小第33-34页
        2.5.3 三种辣木叶多糖的红外图谱第34-35页
        2.5.4 螺旋性结构第35-36页
        2.5.5 三种辣木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第36-38页
    2.6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三章 辣木叶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免疫活性研究第40-62页
    3.1 前言第40页
    3.2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40-41页
    3.3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41-42页
    3.4 实验方法第42-47页
        3.4.1 辣木粗多糖的制备第42页
        3.4.2 辣木叶多糖的分离纯化第42页
        3.4.3 总糖含量测定第42页
        3.4.4 分子量测定第42页
        3.4.5 红外光谱第42页
        3.4.6 单糖组成及糖醛酸第42-43页
        3.4.7 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第43-44页
        3.4.8 甲基化第44-45页
        3.4.9 核磁共振测定第45页
        3.4.10 免疫调节活性测定第45-47页
        3.4.11 数据分析第47页
    3.5 结果与讨论第47-60页
        3.5.1 洗脱曲线图第47-48页
        3.5.2 分子量分析第48-49页
        3.5.3 单糖组成第49-50页
        3.5.4 红外分析第50页
        3.5.5 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第50-52页
        3.5.6 甲基化第52页
        3.5.7 核磁共振结果第52-60页
    3.6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四章 MOP-2体外模拟消化和酵解特征研究第62-84页
    4.1 前言第62页
    4.2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62-63页
    4.3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63-64页
    4.4 实验方法第64-69页
        4.4.1 MOP-2的制备第64页
        4.4.2 体外消化液的配置第64页
        4.4.3 模拟唾液对MOP-2的影响第64-65页
        4.4.4 模拟胃液对MOP-2的影响第65页
        4.4.5 模拟小肠液对MOP-2的影响第65页
        4.4.6 消化产物分子量的测定第65页
        4.4.7 消化产物总糖含量的测定第65页
        4.4.8 消化产物还原糖含量的测定第65-66页
        4.4.9 配置发酵培养基第66页
        4.4.10 获取人体肠道菌群第66-67页
        4.4.11 体外发酵第67页
        4.4.12 检测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第67页
        4.4.13 测定酵解产物中SCFAs含量第67-68页
        4.4.14 DNA提取和焦磷酸测序第68页
        4.4.15 数据分析第68-69页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9-83页
        4.5.1 消化产物分子量的变化第69-71页
        4.5.2 消化液中还原糖含量的变化第71-72页
        4.5.3 酵解液中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化第72-73页
        4.5.4 酵解产物中SCFA的含量变化第73-77页
        4.5.5 MOP-2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第77-83页
    4.6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1、结论第84-85页
    2、创新点第85页
    3、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8-99页
致谢第99-100页
附件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菇渣的降解特性和再利用研究
下一篇:淀粉-GCC复合物的结构模型及溶解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