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油茶籽油营养价值 | 第10-11页 |
1.2 油茶籽油生产状况 | 第11页 |
1.3 油茶籽油的制油工艺 | 第11-14页 |
1.4 油脂风味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5 焙烤对油脂风味的影响 | 第15-16页 |
1.6 油茶籽油精炼工艺 | 第16-21页 |
1.6.1 脱胶 | 第17页 |
1.6.2 脱酸 | 第17-19页 |
1.6.3 脱色 | 第19页 |
1.6.4 脱臭 | 第19-20页 |
1.6.5 冬化 | 第20页 |
1.6.6 最新精炼工艺研究 | 第20-21页 |
1.7 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1-22页 |
2 营养风味油茶籽油加工的焙烤工艺研究 | 第22-4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2.1.1 材料与设备 | 第22-23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2.1.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2.2.1 油茶籽的经济性状 | 第25-26页 |
2.2.2 焙烤温度和时间对压榨油茶籽油出油率和水分及挥发物含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3 焙烤温度和时间对压榨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和酸值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4 焙烤温度和时间对压榨油茶籽油的总酚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2.2.5 焙烤温度和时间对压榨油茶籽油的皂化值和碘值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 焙烤对压榨油茶籽油品质影响主成分分析 | 第30-33页 |
2.3.1 各项指标标准化处理 | 第31页 |
2.3.2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 第31-33页 |
2.4 焙烤对油茶籽油品质及卫生指标的影响 | 第33-37页 |
2.4.1 苯并芘的测定结果 | 第34-35页 |
2.4.2 色泽、烟点以及280℃加热试验 | 第35-37页 |
2.5 焙烤对压榨茶籽油风味以及脂肪酸组成成分的影响 | 第37-40页 |
2.5.1 焙烤对压榨茶籽油风味的影响 | 第37-39页 |
2.5.1.1 油茶籽油中主要挥发物的标准曲线和检测限 | 第37-39页 |
2.5.2 焙烤温度与时间对压榨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成分的影响 | 第39-40页 |
2.6 结论 | 第40-42页 |
3 精炼工艺组合的选择与优化 | 第42-57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42-43页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2-43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43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43页 |
3.2 精炼工艺的技术操作要点 | 第43-45页 |
3.2.1 脱胶 | 第43页 |
3.2.2 脱酸 | 第43-44页 |
3.2.3 水洗 | 第44页 |
3.2.4 脱色 | 第44页 |
3.2.5 冬化 | 第44页 |
3.2.6 不同精炼工艺组合油茶籽油编号 | 第44页 |
3.2.7 数据分析 | 第44-45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5-55页 |
3.3.1 精炼工艺组合对油茶籽油酸值的影响 | 第45页 |
3.3.2 精炼工艺组合对油茶籽油过氧化值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3 精炼工艺组合对油茶籽油的总酚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4 精炼工艺组合对油茶籽油碘值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5 精炼工艺组合对油茶籽油皂化值的影响 | 第48页 |
3.3.6 不同的精炼工艺组合对油茶籽油的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7 精炼工艺组合对油茶籽油的品质影响的主成分分析 | 第49-52页 |
3.3.8 精炼后油茶籽油的质量指标 | 第52-54页 |
3.3.9 精炼工艺组合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成分的影响 | 第54-55页 |
3.3.10 精炼工艺对压榨油茶籽油的风味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55页 |
3.4 结论 | 第55-57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57-60页 |
4.1 结论 | 第57-59页 |
4.2 展望 | 第59页 |
4.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68-70页 |
附录B 不同焙烤条件茶油的香气成分的GC色谱图 | 第70-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