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3-26页 |
1.1 东北酸菜的概述 | 第13-15页 |
1.1.1 东北酸菜的简介 | 第13页 |
1.1.2 东北酸菜的生产发展现状 | 第13页 |
1.1.3 东北酸菜的发酵机理 | 第13-14页 |
1.1.4 东北酸菜生产工艺 | 第14-15页 |
1.1.5 东北酸菜在生产及保藏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1.2 果蔬褐变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5-22页 |
1.2.1 果蔬褐变机理的研究 | 第15-18页 |
1.2.2 果蔬褐变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8-21页 |
1.2.3 果蔬褐变控制措施的研究 | 第21-22页 |
1.2.4 关于东北酸菜褐变的研究进展 | 第22页 |
1.3 褐变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 第22-24页 |
1.3.1 基本反应动力学方程 | 第22-23页 |
1.3.2 Arrhenius方程 | 第23页 |
1.3.3 褐变反应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3.4 东北酸菜褐变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 第24页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2.1.1 原料 | 第26页 |
2.1.2 包装材料 | 第26页 |
2.1.3 试剂 | 第26-27页 |
2.1.4 仪器与设备 | 第27页 |
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7-2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8-32页 |
2.3.1 东北酸菜生产工艺 | 第28页 |
2.3.2 东北酸菜保藏过程中环境因素对褐变的影响 | 第28-32页 |
2.3.3 东北酸菜保藏过程中褐变反应动力学方程的拟合 | 第32页 |
2.3.4 东北酸菜保藏过程中褐变抑制剂配方的优化 | 第32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32-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62页 |
3.1 环境因素对东北酸菜保藏过程中褐变的影响 | 第34-51页 |
3.1.1 温度对东北酸菜保藏过程中褐变的影响 | 第34-37页 |
3.1.2 光照强度对东北酸菜保藏过程中褐变的影响 | 第37-40页 |
3.1.3 包装材料对东北酸菜保藏过程中褐变的影响 | 第40-47页 |
3.1.4 振动对东北酸菜保藏过程中褐变的影响 | 第47-50页 |
3.1.5 东北酸菜保藏过程中各褐变影响因素回归正交分析结果 | 第50-51页 |
3.2 东北酸菜保藏过程中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1-55页 |
3.2.1 东北酸菜保藏过程中关于总酚含量褐变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1-52页 |
3.2.2 东北酸菜保藏过程中色泽动力模型的建立 | 第52-54页 |
3.2.3 东北酸菜保藏过程中褐变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3.3 东北酸菜复合褐变抑制剂配方优化结果分析 | 第55-62页 |
3.3.1 东北酸菜褐变抑制剂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55-59页 |
3.3.2 响应面法优化东北酸菜复合褐变抑制剂 | 第59-62页 |
4 讨论 | 第62-65页 |
4.1 东北酸菜保藏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第62-63页 |
4.2 东北酸菜保藏过程中褐变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 第63页 |
4.3 东北酸菜保藏过程中褐变控制的研究 | 第63页 |
4.4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第63-65页 |
5 结论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