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引言 | 第9-18页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1. 政策议程设置的研究 | 第10-12页 |
2. 多源流理论的研究 | 第12-14页 |
3. “异地高考”的研究 | 第14-16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五)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二、政策议程设置的多源流理论解释逻辑 | 第18-24页 |
(一) 政策议程设置:形成政策议程的过程 | 第18页 |
(二) 多源流理论:政策议程设置的一个解释框架 | 第18-23页 |
1. 多源流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2. 多源流理论述评 | 第21-23页 |
(三)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三、多源流理论视角下“异地高考”的议程设置过程考察 | 第24-43页 |
(一) “异地高考”政策出台的背景 | 第24-27页 |
(二) “异地高考”政策议程设置中的问题源流 | 第27-30页 |
1.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急剧增加 | 第27-28页 |
2. 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备受争议 | 第28-29页 |
3. “高考移民”屡禁不止 | 第29-30页 |
4. 高考的户籍制度壁垒 | 第30页 |
(三) “异地高考”政策议程设置中的政策源流 | 第30-35页 |
1. 政策共同体的回应与推动 | 第30-34页 |
2. 备选方案的形成 | 第34-35页 |
(四) “异地高考”政策议程设置中的政治源流 | 第35-41页 |
1. 党的执政理念的转变 | 第35-36页 |
2. 行政部门的职能履行及人事调整 | 第36-37页 |
3. 民意表达之下的政治压力 | 第37-38页 |
4. 转型期相关主体的利益博弈 | 第38-41页 |
(五) “异地高考”政策议程设置中政策之窗的开启 | 第41-42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四、由“异地高考”反思我国政策议程设置中的障碍因素 | 第43-49页 |
(一) 问题源流:政策问题的主观性 | 第43-44页 |
1. 决策者的价值偏好约束 | 第43-44页 |
2. 决策者的自利倾向 | 第44页 |
(二) 政策源流:精英决策为主的决策模式 | 第44-46页 |
1. 公众参与主体地位的弱化 | 第45页 |
2. 公众参与的制度化保障欠缺 | 第45-46页 |
3. 公众政治参与意识薄弱,参与能力不足 | 第46页 |
(三) 政治源流:利益博弈的失衡 | 第46-47页 |
1. 强势群体的利益阻扰 | 第46页 |
2. 弱势群体话语权的缺失 | 第46-47页 |
3. 民主协商机制匮乏 | 第47页 |
(四) 政策之窗的开启:缺乏有效的触发机制 | 第47-48页 |
(五)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五、我国政策议程设置优化的多源流路径选择 | 第49-55页 |
(一) 抓住问题源流,提升决策理性,培育公共精神 | 第49-50页 |
1. 加强决策者公共精神的培育 | 第49页 |
2. 规范决策者的非法自利性行为,提升决策理性 | 第49-50页 |
(二) 丰富政策源流,开放决策过程,扩大公众参与 | 第50-51页 |
1. 确立和强化公众在政策议程设置中的主体地位 | 第50页 |
2. 拓宽和畅通公众参与政策议程的制度化渠道 | 第50-51页 |
3. 提高公众参与政策议程的意识和能力水平 | 第51页 |
(三) 平衡政治源流,引入协商民主,促进多元利益整合 | 第51-52页 |
1. 理性看待利益相关群体在政策议程设置中的作用 | 第51页 |
2. 调整利益格局,实现多元主体博弈能力的均衡发展 | 第51-52页 |
3. 引入协商民主,形成完善的利益整合机制 | 第52页 |
(四) 把握政策之窗,推动源流汇合 | 第52-54页 |
1. 把握政策之窗开启的机会 | 第53页 |
2. 重视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53-54页 |
(五)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注释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