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中等教育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多源流理论视角下“异地高考”政策议程设置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一、引言第9-18页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9-10页
        1. 选题背景第9页
        2. 研究意义第9-10页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6页
        1. 政策议程设置的研究第10-12页
        2. 多源流理论的研究第12-14页
        3. “异地高考”的研究第14-16页
    (三) 研究方法第16页
    (四) 研究框架第16-17页
    (五) 可能的创新之处第17-18页
二、政策议程设置的多源流理论解释逻辑第18-24页
    (一) 政策议程设置:形成政策议程的过程第18页
    (二) 多源流理论:政策议程设置的一个解释框架第18-23页
        1. 多源流理论的主要内容第19-21页
        2. 多源流理论述评第21-23页
    (三) 本章小结第23-24页
三、多源流理论视角下“异地高考”的议程设置过程考察第24-43页
    (一) “异地高考”政策出台的背景第24-27页
    (二) “异地高考”政策议程设置中的问题源流第27-30页
        1.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急剧增加第27-28页
        2. 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备受争议第28-29页
        3. “高考移民”屡禁不止第29-30页
        4. 高考的户籍制度壁垒第30页
    (三) “异地高考”政策议程设置中的政策源流第30-35页
        1. 政策共同体的回应与推动第30-34页
        2. 备选方案的形成第34-35页
    (四) “异地高考”政策议程设置中的政治源流第35-41页
        1. 党的执政理念的转变第35-36页
        2. 行政部门的职能履行及人事调整第36-37页
        3. 民意表达之下的政治压力第37-38页
        4. 转型期相关主体的利益博弈第38-41页
    (五) “异地高考”政策议程设置中政策之窗的开启第41-42页
    (六)本章小结第42-43页
四、由“异地高考”反思我国政策议程设置中的障碍因素第43-49页
    (一) 问题源流:政策问题的主观性第43-44页
        1. 决策者的价值偏好约束第43-44页
        2. 决策者的自利倾向第44页
    (二) 政策源流:精英决策为主的决策模式第44-46页
        1. 公众参与主体地位的弱化第45页
        2. 公众参与的制度化保障欠缺第45-46页
        3. 公众政治参与意识薄弱,参与能力不足第46页
    (三) 政治源流:利益博弈的失衡第46-47页
        1. 强势群体的利益阻扰第46页
        2. 弱势群体话语权的缺失第46-47页
        3. 民主协商机制匮乏第47页
    (四) 政策之窗的开启:缺乏有效的触发机制第47-48页
    (五) 本章小结第48-49页
五、我国政策议程设置优化的多源流路径选择第49-55页
    (一) 抓住问题源流,提升决策理性,培育公共精神第49-50页
        1. 加强决策者公共精神的培育第49页
        2. 规范决策者的非法自利性行为,提升决策理性第49-50页
    (二) 丰富政策源流,开放决策过程,扩大公众参与第50-51页
        1. 确立和强化公众在政策议程设置中的主体地位第50页
        2. 拓宽和畅通公众参与政策议程的制度化渠道第50-51页
        3. 提高公众参与政策议程的意识和能力水平第51页
    (三) 平衡政治源流,引入协商民主,促进多元利益整合第51-52页
        1. 理性看待利益相关群体在政策议程设置中的作用第51页
        2. 调整利益格局,实现多元主体博弈能力的均衡发展第51-52页
        3. 引入协商民主,形成完善的利益整合机制第52页
    (四) 把握政策之窗,推动源流汇合第52-54页
        1. 把握政策之窗开启的机会第53页
        2. 重视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第53-54页
    (五)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结语第55-56页
注释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附录第61-63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3-64页
致谢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案例开发研究
下一篇:农村小学新教师职业适应性的研究--基于陕西省Y县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