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列车转向架区域防积雪外形优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计算流体力学基本理论 | 第16-21页 |
2.1 基于欧拉方法的N-S方程 | 第16-17页 |
2.1.1 质量守恒方程(连续性方程) | 第16页 |
2.1.2 动量守恒方程 | 第16页 |
2.1.3 能量守恒方程 | 第16-17页 |
2.2 湍流模型 | 第17-18页 |
2.2.1 数值方法 | 第17-18页 |
2.2.2 k-ω模型 | 第18页 |
2.3 拉格朗日颗粒模型 | 第18-21页 |
第三章 高速列车转向架区域风雪流动规律 | 第21-43页 |
3.1 计算模型 | 第21-24页 |
3.1.1 整车模型 | 第21页 |
3.1.2 转向架模型 | 第21-22页 |
3.1.3 计算区域及边界条件设置 | 第22-23页 |
3.1.4 网格划分 | 第23-24页 |
3.2 转向架区域气动特性及流场分析 | 第24-31页 |
3.2.1 列车速度对转向架阻力的影响 | 第24页 |
3.2.2 转向架各部件阻力 | 第24-26页 |
3.2.3 转向架表面压力分布 | 第26-28页 |
3.2.4 转向架区域流场规律 | 第28-31页 |
3.3 转向架区域的雪粒流动特性分析 | 第31-41页 |
3.3.1 拉格朗日颗粒模型设置 | 第31-33页 |
3.3.2 风雪流动轨迹分析 | 第33-35页 |
3.3.3 粒子直径对粒子分布规律的影响 | 第35-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高速列车车体底部外形优化 | 第43-56页 |
4.1 车体底部外形模型建立 | 第43页 |
4.2 车底外形模型低速流场对比分析 | 第43-51页 |
4.2.1 低速流场体积对比 | 第44-45页 |
4.2.2 低速流场分布对比 | 第45-49页 |
4.2.3 低速流场优化分析 | 第49-51页 |
4.3 转向架区域粒子进入量对比分析 | 第51-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高速列车转向架区域裙板外形优化 | 第56-70页 |
5.1 裙板模型建立 | 第56-57页 |
5.2 裙板模型低速流场对比分析 | 第57-64页 |
5.2.1 低速流场体积对比 | 第57-60页 |
5.2.2 低速流场分布对比 | 第60-64页 |
5.3 转向架区域粒子进入量对比分析 | 第64-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高速列车转向架区域隔墙倾角优化 | 第70-78页 |
6.1 隔墙倾角优化方案 | 第70-71页 |
6.2 隔墙模型低速流场对比分析 | 第71-72页 |
6.3 转向架区域粒子进入量对比分析 | 第72-75页 |
6.4 隔墙倾角对防积雪性能的规律分析 | 第75-7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七章 高速列车转向架区域综合外形优化 | 第78-86页 |
7.1 计算模型 | 第78页 |
7.2 综合优化模型低速流场对比分析 | 第78-83页 |
7.2.1 低速流场体积对比 | 第78-79页 |
7.2.2 低速流场分布对比 | 第79-83页 |
7.3 转向架区域粒子进入量对比分析 | 第83-84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6-88页 |
1. 总结 | 第86-87页 |
2. 不足与展望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