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课题概述 | 第13-14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2 课题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1.2 城市轨道交通噪声的声源特性研究 | 第14-21页 |
1.2.1 城市轨道交通噪声声源的基本特性 | 第15-17页 |
1.2.2 轨道交通噪声的预测分析技术 | 第17-20页 |
1.2.3 轨道交通噪声的测量分析技术 | 第20-21页 |
1.2.4 轨道交通噪声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21页 |
1.3 运动声源定位的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3.1 消除多普勒效应的前处理 | 第22页 |
1.3.2 声全息方法 | 第22-23页 |
1.3.3 阵列信号处理方法 | 第23-24页 |
1.4 声全息与阵列信号处理方法特点分析 | 第24-26页 |
1.5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波束形成方法及运动声源特性 | 第27-35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波束形成方法 | 第27-30页 |
2.2.1 经典“延时—累加”波束形成思想 | 第28-30页 |
2.2.2 波束形成在运动声源识别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30页 |
2.3 运动声源声辐射基本理论 | 第30-34页 |
2.3.1 运动学 | 第30-32页 |
2.3.2 动力学分析 | 第32-33页 |
2.3.3 简谐声源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识别运动声源的声聚焦波束形成方法研究 | 第35-50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列车声源模型及列车、传声器时空关系 | 第35-39页 |
3.2.1 列车声源模型及空间坐标关系 | 第35-37页 |
3.2.2 运动声源与测量点的时空关系 | 第37-39页 |
3.3 运动声源辐射场描述及多普勒效应处理 | 第39-43页 |
3.4 运动声源定位的波束形成算法研究 | 第43-48页 |
3.5 行驶列车噪声场阵列信号重建过程 | 第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识别运动声源的声聚焦波束形成方法的仿真研究 | 第50-68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传声器阵列设计及特性研究 | 第50-54页 |
4.2.1 阵列几何参数 | 第50-51页 |
4.2.2 阵列的特性研究 | 第51-54页 |
4.3 仿真条件 | 第54-57页 |
4.3.1 条件假设 | 第54页 |
4.3.2 声源面、重建面、阵列的关系 | 第54-55页 |
4.3.3 仿真算法实现流程 | 第55-57页 |
4.4 算法识别效果比较 | 第57-65页 |
4.4.1 相同频率的单频声源的识别 | 第57-58页 |
4.4.2 不相同频率的单频声源的识别 | 第58-60页 |
4.4.3 含有多个频率成份的噪声源识别 | 第60-62页 |
4.4.4 宽带声源的噪声源识别 | 第62-64页 |
4.4.5 干扰噪声对波束形成方法识别效果影响研究 | 第64-65页 |
4.5 波束形成技术的参数设定 | 第65-6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行驶轨道列车噪声源识别试验研究 | 第68-84页 |
5.1 引言 | 第68页 |
5.2 试验系统 | 第68-69页 |
5.2.1 传声器阵列 | 第68页 |
5.2.2 数据采集系统 | 第68页 |
5.2.3 激光测速定位装置 | 第68-69页 |
5.2.4 信号分析处理与结果显示 | 第69页 |
5.3 地面低速轨道列车噪声源的识别 | 第69-76页 |
5.3.1 试验设定 | 第70-71页 |
5.3.2 声源识别效果 | 第71-76页 |
5.4 高架轨道列车噪声源的识别 | 第76-83页 |
5.4.1 试验设定 | 第76-78页 |
5.4.2 声源识别效果 | 第78-83页 |
5.5 轨道列车噪声源识别试验结果分析 | 第8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4-85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9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科研情况 | 第9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