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对习得与学习的传统认识 | 第8-10页 |
·习得与学习的传统定义 | 第8-9页 |
·对习得与学习认识的模糊性 | 第9-10页 |
·习得与学得的关系 | 第10-11页 |
·习得与学得是语言获得的两种方式 | 第10页 |
·习得与学得是难分彼此相互交叉的关系 | 第10-11页 |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 第11-14页 |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发展 | 第12页 |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与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效果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国内外学者对第二语言习得与学得理论的认识和实践 | 第14-28页 |
·国外教学法流派对第二语言习得与学得的实践及对我们的启发 | 第14-20页 |
·过分注重自觉学得的第二语言教学法 | 第14-15页 |
·过分注重自然习得的第二语言教学法 | 第15-17页 |
·侧重于自然习得的第二语言教学法 | 第17-19页 |
·侧重于自觉学得的第二语言教学法 | 第19-20页 |
·国外语言教育家对第二语言习得与学得的认识及对我们的启发 | 第20-24页 |
·克拉申的"习得——学习"假说 | 第20-22页 |
·斯登的"两个主要是"学说 | 第22-23页 |
·吴伟克的"两个上下倒置、部分交叠三角形"学说 | 第23-24页 |
·国内语言教育家对第二语言习得与学得的关注及对我们的启发 | 第24-28页 |
·吕必松的观点 | 第24-25页 |
·刘珣的观点 | 第25-26页 |
·李宇明的观点 | 第26-27页 |
·盛炎的观点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目的语环境中第二语言习得的性质与特点 | 第28-36页 |
·从两种语言习得的对比看第二语言习得的特点 | 第28-32页 |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获得的共通性 | 第28-29页 |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获得的差异性 | 第29-32页 |
·从第二语言两种获得方式的对比看第二语言习得的特点 | 第32-35页 |
·第二语言习得和学得在课堂教学目标上的差异 | 第32-33页 |
·第二语言习得和学得在课堂教学模式上的差异 | 第33-34页 |
·第二语言习得和学得在教材上的差异 | 第34-35页 |
·第二语言习得的定义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目的语环境中的汉语习得实践与理论的探讨 | 第36-52页 |
·充分利用汉语习得环境,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 第36-39页 |
·扩大语言输入,增加语言输出,促进课堂习得 | 第36-38页 |
·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 第38-39页 |
·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习得化 | 第39-46页 |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 | 第39-43页 |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对外汉语教材 | 第43-46页 |
·汉语习得与学得有机结合,实现汉语获得的最大化 | 第46-52页 |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习得与学得的结合 | 第46-49页 |
·社会环境的习得与课堂习得的结合 | 第49-52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说明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