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图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物理教学中的困难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1 可视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2 理论综述 | 第13-19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3页 |
2.2 理论依据 | 第13-15页 |
2.2.1 双重编码理论 | 第13-14页 |
2.2.2 认知同化和意义学习 | 第14页 |
2.2.3 建构主义 | 第14-15页 |
2.3 概念图与思维导图 | 第15-18页 |
2.3.1 概念图 | 第15-16页 |
2.3.2 思维导图 | 第16-17页 |
2.3.3 两种思维可视图的比较 | 第17-18页 |
2.4 思维可视图理论 | 第18-19页 |
2.4.1 思维可视图理论基础 | 第18页 |
2.4.2 几种思维可视化工具 | 第18-19页 |
3 思维可视图在物理教学中应用 | 第19-33页 |
3.1 教师对思维可视图的应用 | 第19-20页 |
3.2 学生对思维可视图的应用 | 第20-21页 |
3.3 思维可视图课堂模式应用 | 第21-33页 |
3.3.1 新授课可视图教学 | 第22-25页 |
3.3.2 习题课可视图教学 | 第25-29页 |
3.3.3 复习课可视图教学 | 第29-33页 |
4 思维可视图在物理教学中实践研究 | 第33-41页 |
4.1 实践方案 | 第33-34页 |
4.2 实践过程 | 第34-40页 |
4.2.1 数据的收集分析 | 第34-36页 |
4.2.2 问卷的调查分析 | 第36-40页 |
4.3 实践结论 | 第40-41页 |
5 总结 | 第41-43页 |
5.1 认知结构的合理重建 | 第41页 |
5.2 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 | 第41-42页 |
5.3 可视化教学的优劣性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一 | 第45-46页 |
附录二 | 第46-47页 |
附录三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