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型商用车发动机悬置系统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概述 | 第10-11页 |
1.1.1 悬置系统的作用 | 第10-11页 |
1.1.2 悬置系统一般设计原则 | 第11页 |
1.2 悬置系统历史和发展 | 第11-13页 |
1.2.1 国外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1.2.2 国内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发展概况 | 第13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13-15页 |
1.3.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2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力学模型 | 第15-24页 |
2.1 动力总成的隔振理论 | 第15-19页 |
2.1.1 发动机的激励原理 | 第15-17页 |
2.1.2 激振频率 | 第17-19页 |
2.2 悬置系统的坐标系定义 | 第19页 |
2.3 建立力学模型 | 第19-23页 |
2.3.1 动力总成系统动能 | 第20-21页 |
2.3.2 动力总成系统的势能 | 第21-22页 |
2.3.3 系统耗散能 | 第22-23页 |
2.4 自由振动模态求解 | 第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动力总成参数测量 | 第24-31页 |
3.1 动力总成重量 | 第24页 |
3.2 动力总成质心 | 第24-26页 |
3.2.1 组合法 | 第24页 |
3.2.2 称重法 | 第24-25页 |
3.2.3 力矩平衡法 | 第25页 |
3.2.4 挂线实测法 | 第25-26页 |
3.3 动力总成转动惯量 | 第26-28页 |
3.4 本文研究的动力总成参数测量 | 第28-29页 |
3.5 主转动惯量和方向余弦计算 | 第29-3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4 悬置软垫的参数及系统布置 | 第31-40页 |
4.1 悬置系统软垫参数的确定 | 第31-33页 |
4.1.1 解析方法 | 第31-32页 |
4.1.2 数值分析法 | 第32-33页 |
4.2 支承点的布置 | 第33-35页 |
4.2.1 悬置位置布置的一般原则 | 第33页 |
4.2.2 悬置点的数量 | 第33-34页 |
4.2.3 悬置的布置型式 | 第34-35页 |
4.3 确定发动机位置 | 第35-3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5 解耦及工况分析 | 第40-55页 |
5.1 解耦方法 | 第40-43页 |
5.1.1 撞击中心理论 | 第40-41页 |
5.1.2 主惯性轴理论 | 第41-42页 |
5.1.3 扭矩轴理论 | 第42页 |
5.1.4 弹性中法 | 第42页 |
5.1.5 能量解耦法 | 第42-43页 |
5.2 解耦分析 | 第43-50页 |
5.2.1 扭矩轴计算 | 第44-46页 |
5.2.2 确定悬置软垫刚度和安装角度 | 第46-47页 |
5.2.3 解耦结果 | 第47页 |
5.2.4 计算悬置软设计 | 第47-50页 |
5.3 悬置系统28载荷工况分析 | 第50-54页 |
5.3.1 悬置系统28载荷工况介绍 | 第50-51页 |
5.3.2 悬置系统28载荷工况分析结果 | 第51-5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6 试验研究与验证 | 第55-66页 |
6.1 零部件测试 | 第55-59页 |
6.2 整车性能试验 | 第59-63页 |
6.2.1 试验准备 | 第59-61页 |
6.2.2 试验内容和结果 | 第61-63页 |
6.3 整车可靠性试验 | 第63-6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7.1 总结 | 第66页 |
7.2 展望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