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符号与缩略语 | 第7-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0页 |
1.1 微生物沉默基因簇的激活 | 第11-22页 |
1.1.1 改造转录调控基因激活沉默基因簇 | 第12-16页 |
1.1.2 引入强启动子激活沉默基因簇 | 第16-20页 |
1.1.3 加入小分子物质激活沉默基因簇 | 第20-22页 |
1.2 安莎类抗生素简介 | 第22-25页 |
1.2.1 格尔德霉素 | 第24页 |
1.2.2 美登木素 | 第24页 |
1.2.3 利福霉素 | 第24页 |
1.2.4 曲张链丝菌素 | 第24-25页 |
1.3 实验菌株的来源 | 第25页 |
1.4 本实验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25-26页 |
1.4.1 选题意义 | 第25-2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4.3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0页 |
第二章 壮观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 | 第30-47页 |
2.1 前言 | 第30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30-32页 |
2.2.1 实验菌株 | 第30页 |
2.2.2 培养基 | 第30-31页 |
2.2.3 主要试剂及药品 | 第31页 |
2.2.4 显色剂与展开剂 | 第31页 |
2.2.5 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2.3.1 实验菌株的培养 | 第32-33页 |
2.3.2 发酵液的预处理 | 第33页 |
2.3.3 乙酸乙酯萃取 | 第33页 |
2.3.4 AB-8 大孔吸附树纯化萃取物 | 第33页 |
2.3.5 RP-18 柱层析纯化 60%、80%乙醇洗脱液组分 | 第33页 |
2.3.6 活性组分的半制备 | 第33-34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4-45页 |
2.4.1 发酵液浓缩萃取 | 第34页 |
2.4.2 AB-8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活性物质 | 第34-36页 |
2.4.3 RP-18 柱层析纯化活性物质 | 第36-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壮观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 | 第47-55页 |
3.1 前言 | 第47页 |
3.2 仪器材料 | 第47页 |
3.3 S11、S22的定性分析 | 第47-53页 |
3.3.1 S11、S22吸收光谱的确定 | 第47-48页 |
3.3.2 S11、S22分子量的测定 | 第48-50页 |
3.3.3 S11、S22的核磁数据 | 第50-53页 |
3.3.4 Str A和StrD在发酵液中含量的测定 | 第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曲张链丝菌素生物活性的研究 | 第55-70页 |
4.1 前言 | 第55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55-57页 |
4.2.1 实验指示菌及细胞株 | 第55-56页 |
4.2.2 实验药品及试剂的配制 | 第56-57页 |
4.2.3 实验仪器 | 第57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7-61页 |
4.3.1 曲张链丝菌素A、D抗菌强度的研究 | 第57-59页 |
4.3.1.1 曲张链丝菌素A、D的抗菌活性 | 第58页 |
4.3.1.2 StrA、StrD对藤黄八叠球菌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 第58页 |
4.3.1.3 石炭酸对藤黄八叠球菌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 第58页 |
4.3.1.4 StrA、StrD的石炭酸系数 | 第58-59页 |
4.3.2 曲张链丝菌素A、D作用耐药菌的研究 | 第59页 |
4.3.3 曲张链丝菌素A、D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 第59-61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61-68页 |
4.4.1.曲张链丝菌素A、D抗菌强度的研究 | 第61-64页 |
4.4.2 曲张链丝菌素A、D对MRSA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 第64-65页 |
4.4.3 曲张链丝菌素A、D抗肿瘤作用的结果 | 第65-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5.1 总结 | 第70-71页 |
5.2 展望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