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论文--作曲理论论文

从《乐队协奏曲》看鲁托斯拉夫斯基早期创作技法特征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引言第8-9页
第一章 背景性综述第9-23页
    第一节 鲁托斯拉夫斯基《乐队协奏曲》综述第9-12页
        1、作曲家生平简要介绍第9-10页
        2、作曲家的音乐创作道路第10-12页
        3、《乐队协奏曲》的创作背景第12页
    第二节 《乐队协奏曲》体裁的发展历程第12-14页
        1、乐队协奏曲体裁的由来第12-14页
        2、20世纪乐队协奏曲体裁的确立第14页
    第三节 巴托克《乐队协奏曲》对卢托斯拉夫斯基《乐队协奏曲》的影响第14-23页
        1、创作理念与作品结构第14-15页
        2、主题材料及陈述方式第15-18页
        3、调性处理手法及织体形态第18-21页
        4、配器及音色第21-23页
第二章 《乐队协奏曲》创作特点概述第23-58页
    第一节 各乐章结构及调性布局特点第23-39页
        1、作品整体结构布局特征第23-24页
        2、第一、二乐章结构及调性布局特点第24-29页
        3、第三乐章结构及调性布局特点第29-39页
    第二节 作品创作特点综述第39-58页
        1、主题陈述特点第39-41页
        2、和声特征第41-44页
        3、配器风格特征第44-58页
第三章 多层次写法在作品中的运用及其特征第58-79页
    第一节 多层次叠置所产生的多调性对位第58-64页
        1、多调性的起源与发展第58-61页
        2、多调性对位产生的纵向形态特征第61-64页
    第二节 作品中多调性对位结合形态的特征第64-75页
        1、主调性与属调性的结合关系第65-67页
        2、主属调性与其他调性结合关系第67-71页
        3、非主属调性结合关系第71-75页
    第三节 多层性织体形态在《乐队协奏曲》中的体现第75-79页
        1、节奏对位所产生的织体形态第76-78页
        2、单声复调所产生的织体形态第78-79页
第四章 多层次写法对作曲家中后期创作的影响及意义第79-88页
    第一节 形成“有控制的偶然”技法的因素第79-86页
        1、单声复调织体与模仿复调形式的“声部束”第79-82页
        2、多声部织体型与微型复调第82-84页
        3、节奏对位与“微节奏”组织第84-86页
    第二节“帕萨卡利亚”与“链条结构”第86-88页
结语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穆索尔斯基音乐研究--以声乐套曲《死亡歌舞》为例
下一篇:小学初任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以Y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