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课程价值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5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1-14页 |
1. 《诗经》课程 | 第12-13页 |
2. 《诗经》的课程价值 | 第13-14页 |
(四) 研究综述 | 第14-23页 |
1. 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2. 研究内容 | 第15-21页 |
3. 研究反思 | 第21-23页 |
(五)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 《诗经》课程的属性 | 第23页 |
2. 《诗经》课程价值的历史流变 | 第23页 |
3. 《诗经》课程价值的失落 | 第23-24页 |
4. 《诗经》课程价值的实现方略探索 | 第24页 |
(六)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4-25页 |
1. 研究思路 | 第2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一、《诗经》课程概说 | 第25-31页 |
(一) 《诗经》课程的属性 | 第25-26页 |
(二) 《诗经》课程的特征 | 第26-28页 |
1.《诗经》课程具有综合性 | 第26页 |
2. 《诗经》课程具有目的性 | 第26-27页 |
3. 《诗经》课程具有经验性 | 第27-28页 |
(三) 《诗经》课程的取向 | 第28-31页 |
1. 知识性取向 | 第28页 |
2. 技术性取向 | 第28-29页 |
3. 个体化取向 | 第29页 |
4. 社会化取向 | 第29-31页 |
二、《诗经》课程价值的历史流变 | 第31-63页 |
(一) 《诗经》课程的社会价值 | 第31-37页 |
1. 发政施仁,广被恩德 | 第31-33页 |
2. 以经治国,扶持邦家 | 第33-36页 |
3. 文化认同,舍命不渝 | 第36-37页 |
(二) 《诗经》课程的个体价值 | 第37-44页 |
1. 立身成德,耀明其志 | 第37-39页 |
2. 践行忠孝,尊尊亲亲 | 第39-41页 |
3. 丰肥浓丽,感知硕美 | 第41-42页 |
4. 士志于道,艰卓刚毅 | 第42-44页 |
(三) 《诗经》课程的工具价值 | 第44-53页 |
1. 礼乐教化,温温恭人 | 第44-46页 |
2. 选贤任能,道德彬彬 | 第46-49页 |
3. 科举取士,兴君成圣 | 第49-51页 |
4. 八股欺诳,空疏舛陋 | 第51-53页 |
(四) 《诗经》课程的知识价值 | 第53-63页 |
1. 博学多才,鸟兽之知 | 第53-54页 |
2. 体悟文风,持人情性 | 第54-58页 |
3. 笃实严谨,洞明知理 | 第58-60页 |
4. 多维诠释,革新观念 | 第60-63页 |
三、《诗经》课程价值的失落 | 第63-70页 |
(一) 编选者对《诗经》课程价值的歪曲 | 第63-65页 |
1. 编写者对《诗经》课程价值的误解 | 第63-64页 |
2. 选用者对《诗经》课程遴选的失责 | 第64-65页 |
(二) 教师缺乏《诗经》课程的创生能力 | 第65-67页 |
1. 教师学科思维局囿,知识背景狭窄 | 第65-66页 |
2. 教师情境选材缺陷,机械单一并存 | 第66-67页 |
3. 教师情境组织有误,功利现象丛生 | 第67页 |
(三) 考试的放大效应与异化的应试教学 | 第67-70页 |
1. 考试效应的放大,学生的发展受阻 | 第67-68页 |
2. 应试教学的异化,师生的关系失衡 | 第68-70页 |
四、《诗经》课程价值实现的方略探索 | 第70-78页 |
(一) 编选者应重视《诗经》的课程价值 | 第70-72页 |
1. 明晰将课程价值的实现作为编写目标 | 第70-71页 |
2. 严格规范对《诗经》课程的选用标准 | 第71-72页 |
(二) 培育教师《诗经》课程的创生能力 | 第72-75页 |
1. 拓宽获取新知的渠道,多维审视课程 | 第72-73页 |
2. 提升情境选材的能力,兼顾灵活多样 | 第73-74页 |
3. 改善情境组织的能力,崇尚生活教学 | 第74-75页 |
(三) 抛弃“物化”观与培育“具身”观 | 第75-78页 |
1. 摒弃“物化”教育观,造就整全的个体 | 第75-76页 |
2. 涵养“具身”课程观,重构师生共同体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