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1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1.1.1 国家政策的要求 | 第9页 |
1.1.2 问答的重要性 | 第9页 |
1.1.3 实践的需求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2.1.1 幼儿园集体教学 | 第11页 |
2.1.2 教师问答行为 | 第11-12页 |
2.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2.2.1 教师提问行为的研究 | 第12-14页 |
2.2.2 教师回应行为的研究 | 第14-15页 |
2.2.3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问答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2.2.4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16-17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17-21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3.3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3.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3.5 资料的整理与撰写 | 第19-21页 |
3.5.1 资料的转录与整理 | 第19页 |
3.5.2 资料的分析 | 第19-21页 |
第4章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问答行为的现状分析 | 第21-33页 |
4.1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行为的现状分析 | 第21-28页 |
4.1.1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频次 | 第21-22页 |
4.1.2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行为的类型 | 第22-26页 |
4.1.3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行为的目的 | 第26-27页 |
4.1.4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行为的等候时间 | 第27-28页 |
4.2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回答行为的现状分析 | 第28-33页 |
4.2.1 教师的回答类型 | 第28-29页 |
4.2.2 教师的回应类型 | 第29-31页 |
4.2.3 教师的评价回应类型 | 第31-33页 |
第5章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问答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3-45页 |
5.1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问答行为存在的问题 | 第33-39页 |
5.1.1 综合性问题少,记忆力理解性问题多 | 第33-34页 |
5.1.2 教师问答的科学性不强,精确性欠缺 | 第34页 |
5.1.3 封闭式和重复性问题过多 | 第34-36页 |
5.1.4 是否式和关注纪律规范的问题过多 | 第36页 |
5.1.5 教师提问行为次数高,质量低 | 第36-37页 |
5.1.6 教师提问等候时间短 | 第37页 |
5.1.7 教师的回答以终止性回答居多 | 第37-39页 |
5.1.8 教师的评价以无评价为主 | 第39页 |
5.2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问答行为的原因分析 | 第39-45页 |
5.2.1 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 | 第39-40页 |
5.2.2 受“尊师重教”影响,教师满堂讲 | 第40-41页 |
5.2.3 师幼比低造成教师问答行为少 | 第41页 |
5.2.4 教师专业知识匮乏 | 第41-42页 |
5.2.5 “幼小衔接”的片面理解导致教师问答过于小学化 | 第42-43页 |
5.2.6 对幼儿发展知识的缺乏导致低质量的问答行为 | 第43-45页 |
第6章 教育建议 | 第45-53页 |
6.1 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问答行为 | 第45-46页 |
6.1.1 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 第45页 |
6.1.2 转变教育理念,实现良好的师幼互动 | 第45-46页 |
6.2 教师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 第46-47页 |
6.3 提高提问的质量 | 第47-48页 |
6.3.1 问题符合“最近发展区”,提高问题的科学性 | 第47页 |
6.3.2 提高提问适时性的能力 | 第47-48页 |
6.4 提高教师的回答质量 | 第48-50页 |
6.4.1 减少终止性回应方式 | 第48页 |
6.4.2 回应有针对性 | 第48-49页 |
6.4.3 提高随机应变的回应能力 | 第49-50页 |
6.5 给幼儿适当的“解答距” | 第50页 |
6.6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丰富教师问答行为 | 第50-51页 |
6.7 恰当的运用教师的回答评价 | 第51页 |
6.8 善于反思自身的问答行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