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教育改革的趋势 | 第10-11页 |
1.1.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需求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17页 |
1.4.2 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6 研究设计 | 第18-21页 |
1.6.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1.6.2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6.3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2.1.1 阅读教学 | 第21页 |
2.1.2 微信 | 第21-22页 |
2.1.3 翻转课堂 | 第22-2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2.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23页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3-25页 |
3 微信支持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要素分析 | 第25-35页 |
3.1 课程性质 | 第25页 |
3.2 学生群体 | 第25-26页 |
3.3 教材内容 | 第26-27页 |
3.4 学习环境 | 第27-31页 |
3.4.1 网络使用及情况调查 | 第27-29页 |
3.4.2 家长相关情况调查 | 第29-31页 |
3.5 学习资源的建构 | 第31-32页 |
3.5.1 设计与制作微视频 | 第31-32页 |
3.5.2 课前导学、作业 | 第32页 |
3.6 教学活动设计 | 第32-33页 |
3.6.1 课前活动 | 第32页 |
3.6.2 课堂应该回归主体,教师只是帮助者 | 第32-33页 |
3.7 教学活动的评价设计 | 第33-35页 |
3.7.1 多元化的对主体进行评价 | 第33-34页 |
3.7.2 评价方式更加灵活 | 第34-35页 |
4 微信支持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翻转课堂的实践 | 第35-60页 |
4.1 前期统计结果分析 | 第35-40页 |
4.1.1 对语文课的态度 | 第36-37页 |
4.1.2 语文课教学方式 | 第37-38页 |
4.1.3 课前学习情况调查 | 第38-40页 |
4.2 前期调查总结 | 第40-42页 |
4.2.1 改善与促进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势在必行 | 第40-41页 |
4.2.2 学生自主答疑的能力有待提高 | 第41页 |
4.2.3 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被忽视 | 第41页 |
4.2.4 缺少对学生朗读技能的培养 | 第41-42页 |
4.3 教学案例设计 | 第42-58页 |
4.3.1 案例一《桥之思》 | 第42-48页 |
4.3.2 案例二《月光曲》 | 第48-53页 |
4.3.3 案例三《一枚金币》 | 第53-58页 |
4.4 实践总结 | 第58-60页 |
5 微信支持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分析及对策 | 第60-73页 |
5.1 效果分析 | 第60-70页 |
5.1.1 学生的变化 | 第60-69页 |
5.1.2 教师的变化 | 第69-70页 |
5.2 教学实施策略 | 第70-73页 |
5.2.1 需要家长参与监督 | 第70-71页 |
5.2.2 改进教学资源的设计制作 | 第71页 |
5.2.3 创新小组管理新模式 | 第71-72页 |
5.2.4 制定合理的学习策略 | 第72-73页 |
6 结语 | 第73-7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3-75页 |
6.1.1 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 第73-74页 |
6.1.2 改善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 第74页 |
6.1.3 加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 第74-75页 |
6.2 研究反思 | 第75-76页 |
6.2.1 课前学习资料准备不足 | 第75页 |
6.2.2 学生合作学习有待深入 | 第75-76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录一 课堂观察量表 | 第80-81页 |
附录二 小学生家庭情况和语文阅读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第81-83页 |
附录三 微信支持下小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 第83-85页 |
附录四 微信支持下小学语文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访谈提纲(教师)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