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3 目前研究不足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13-14页 |
2 城市地铁施工风险分析 | 第14-21页 |
2.1 事故致因理论 | 第14-15页 |
2.2 地铁项目施工安全风险影响因素分类 | 第15-17页 |
2.2.1 人的因素 | 第15-16页 |
2.2.2 环境因素 | 第16页 |
2.2.3 材料因素 | 第16-17页 |
2.2.4 设备因素 | 第17页 |
2.2.5 制度因素 | 第17页 |
2.3 贝叶斯网络理论 | 第17-18页 |
2.4 贝叶斯网络的建模方法 | 第18-21页 |
2.4.1 确定贝叶斯网络节点及各节点取值 | 第18-19页 |
2.4.2 确定贝叶斯网络中节点的条件概率分布 | 第19页 |
2.4.3 贝叶斯网络的概率推理形式 | 第19-21页 |
3 地铁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1-36页 |
3.1 风险因素的初步筛选 | 第21-23页 |
3.1.1 风险因素初步筛选的依据 | 第21页 |
3.1.2 初步筛选后的风险因素 | 第21-23页 |
3.2 确定初始风险因素评价指标体系 | 第23-26页 |
3.2.1 人员的原因 | 第23-24页 |
3.2.2 环境的原因 | 第24页 |
3.2.3 材料的原因 | 第24-25页 |
3.2.4 设备的原因 | 第25页 |
3.2.5 制度的原因 | 第25-26页 |
3.3 风险因素指标的量化 | 第26-28页 |
3.3.1 风险因素指标评价的依据 | 第26-27页 |
3.3.2 风险指标的等级划分及量化 | 第27-28页 |
3.4 利用TOPSIS方法筛选风险因素指标 | 第28-36页 |
3.4.1 TOPSIS方法原理 | 第28页 |
3.4.2 TOPSIS分析方法的一般解题步骤 | 第28-29页 |
3.4.3 改进的TOPSIS法 | 第29-31页 |
3.4.4 TOPSIS方法下施工风险因素指标的分析 | 第31-32页 |
3.4.5 TOPSIS法下风险指标排序的判断依据 | 第32-33页 |
3.4.6 利用TOPSIS法对风险指标排序 | 第33-36页 |
4 贝叶斯网络下兰州地铁1号线施工风险分析 | 第36-44页 |
4.1 兰州地铁1号线项目概况 | 第36-37页 |
4.2 兰州气象情况 | 第37页 |
4.3 兰州地铁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 | 第37-38页 |
4.4 兰州地铁1号线某标段的工程特点 | 第38-39页 |
4.5 兰州地铁1号线施工风险分析 | 第39-44页 |
4.5.1 施工风险发生概率计算 | 第39-41页 |
4.5.2 施工风险发生致因模型的推理 | 第41-42页 |
4.5.3 施工风险发生支持推理 | 第42-44页 |
5 兰州地铁施工风险预防与控制 | 第44-52页 |
5.1 主要风险应对措施 | 第44-46页 |
5.1.1 地下管线复杂的应对措施 | 第44-45页 |
5.1.2 施工工艺较差的应对措施 | 第45页 |
5.1.3 缺乏风险识别能力和疲劳操作的应对措施 | 第45-46页 |
5.1.4 存放条件(温度、湿度)不满足的应对措施 | 第46页 |
5.2 其它风险应对措施 | 第46-52页 |
5.2.1 质量方面 | 第46-50页 |
5.2.2 环境方面 | 第50-51页 |
5.2.3 工期方面 | 第51-5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6.1 结论 | 第52-53页 |
6.2 展望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A 初始风险因素清单 | 第58-59页 |
附录B 地铁施工风险因素评估调查表 | 第59-62页 |
附录C TOPSIS和熵值的求解程序代码 | 第62-68页 |
附录D 兰州地铁一号线施工风险因素先验概率调查表 | 第68-70页 |
附录E 兰州地铁项目风险概率贝叶斯网络节点的条件概率表 | 第70-74页 |
附录F 兰州地铁项目风险概率贝叶斯网络节点的条件概率表统计 | 第74-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