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现实疗法对初中生手机依赖的团体干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引言第9-10页
1 文献综述第10-21页
    1.1 手机依赖第10-15页
        1.1.1 手机依赖的概念第10-11页
        1.1.2 国内关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第11-12页
        1.1.3 国外关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第12-13页
        1.1.4 手机依赖的测量第13-15页
        1.1.5 手机依赖的干预现状研究第15页
    1.2 孤独感、人际关系与手机依赖第15-17页
        1.2.1 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第15-16页
        1.2.2 人际关系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第16-17页
    1.3 现实疗法第17-21页
        1.3.1 现实疗法概述第17页
        1.3.2 现实疗法的兴起与发展第17-18页
        1.3.3 现实疗法的基本理论第18页
        1.3.4 现实疗法的治疗技术第18-19页
        1.3.5 现实疗法的特点第19-20页
        1.3.6 现实疗法的应用现状第20-21页
2 问题的提出第21-25页
    2.1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1页
    2.2 研究目的第21-22页
    2.3 研究假设第22页
    2.4 研究意义第22-23页
        2.4.1 理论意义第22-23页
        2.4.2 实践意义第23页
    2.5 创新之处第23页
    2.6 研究思路第23-25页
3 研究一手机依赖、孤独感、人际关系的差异研究第25-31页
    3.1 研究目的第25页
    3.2 研究方法第25页
    3.3 研究工具第25-26页
        3.3.1 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第25页
        3.3.2 孤独量表(UCLA)第25-26页
        3.3.3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第26页
    3.4 研究对象第26页
    3.5 研究结果第26-28页
        3.5.1 初中生手机依赖现状第26-27页
        3.5.2 初中生手机依赖在性别、年龄上的差异比较第27页
        3.5.3 初中生手机依赖在孤独感、人际关系上的差异比较第27-28页
    3.6 讨论第28-31页
        3.6.1 初中生手机依赖现状分析讨论第28-29页
        3.6.2 初中生手机依赖人口统计学分析讨论第29页
        3.6.3 初中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人际关系的分析讨论第29-31页
4 研究二初中生手机依赖的团体干预研究第31-55页
    4.1 研究目的第31页
    4.2 研究方法第31页
    4.3 研究工具第31页
    4.4 研究对象第31页
    4.5 团体干预研究过程第31-43页
        4.5.1 团体辅导基本事宜第31-32页
        4.5.2 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第32-35页
        4.5.3 团体辅导方案实施第35-43页
    4.6 研究结果第43-48页
        4.6.1 三组前测同质性检验第43-44页
        4.6.2 现实疗法干预组前后测差异比较第44-45页
        4.6.3 一般干预组前后测差异比较第45-46页
        4.6.4 不干预组前后测差异比较第46页
        4.6.5 三组后测方差分析第46-47页
        4.6.6 三组后测多重比较第47-48页
    4.7 短期效果追踪第48-53页
        4.7.1 现实疗法干预组前测与延时后测差异比较第48-49页
        4.7.2 一般干预组前测与延时后测差异比较第49-50页
        4.7.3 不干预组前测与延时后测差异比较第50-51页
        4.7.4 三组延时后测方差比较第51页
        4.7.5 三组延时后测多重比较第51-53页
    4.8 讨论第53-55页
        4.8.1 团体辅导对初中生手机依赖干预效果讨论第53-54页
        4.8.2 初中生手机依赖短期追踪效果讨论第54-55页
5 总讨论第55-58页
    5.1 初中生孤独感、人际关系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第55页
    5.2 不同团辅对初中生手机依赖的干预效果第55-56页
    5.3 不同团辅对初中生孤独感和人际关系的干预效果第56页
    5.4 追踪效果分析第56-58页
6 结论第58-59页
7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第59-60页
    7.1 存在的不足第59页
    7.2 未来研究方向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5页
附录第65-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情绪领导力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下一篇:教师冷暴力倾向问卷编制及其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