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怀理论的师生关系研究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页 | 
| 绪论 | 第9-15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 (一)教育对人文关怀的召唤 | 第9页 | 
| (二)师生关系需要关怀 | 第9-10页 | 
| (三)学会关心对师生关系的重要价值意义 | 第10页 | 
| (四)个人兴趣推动 | 第10-11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一)国内外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二)基于关怀理论的师生关系研究 | 第12-13页 |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一)文献法 | 第14页 | 
| (二)案例分析法 | 第14页 | 
| (三)访谈法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关怀教育理论的基础、内含与特点 | 第15-24页 | 
| 一、关怀教育理论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 (一)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 | 第15-17页 | 
| (二)诺丁斯关怀理论的教育学背景 | 第17-18页 | 
| 二、关怀教育理论的内含 | 第18-22页 | 
| (一)教育的根本目的——学会关心 | 第18-19页 | 
| (二)关怀教育的课程理念 | 第19-20页 | 
| (三)关怀理论的德育方法 | 第20-21页 | 
| (四)倡导教育过程中的连续性 | 第21页 | 
| (五)以关怀为核心的教育评价方式 | 第21-22页 | 
| 三、关怀教育理论的特点 | 第22-24页 | 
| (一)尊重个体差异的人本性 | 第22页 | 
| (二)基于情感体验的情境性 | 第22页 | 
| (三)教育方法的实践性 | 第22-23页 | 
| (四)重视关系性的建立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关怀理论视域下的师生关系本质结构 | 第24-29页 | 
| 一、关怀理论关照下师生关系的平等性问题 | 第24-26页 | 
| (一)师生之间平等的有限性 | 第24-25页 | 
| (二)师生关系中必然的不平等 | 第25-26页 | 
| 二、基于关怀理论的师生关系结构分析 | 第26-29页 | 
| (一)平等对话的交往关系 | 第26-27页 | 
| (二)互惠共进的教学关系 | 第27-28页 | 
| (三)非对等的伦理关系 | 第28页 | 
| (四)理解与信任基础上的心理关系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当前师生关系中的问题与师生之间关心的缺失 | 第29-35页 | 
| 一、当前师生关系的问题 | 第29-31页 | 
| (一)师生交往唯知识性 | 第29-30页 | 
| (二)师生之间难以做到平等对话 | 第30-31页 | 
| (三)师生冲突 | 第31页 | 
| 二、师生之间关心的缺失 | 第31-35页 | 
| (一)关心的功利性 | 第31-32页 | 
| (二)关心的间断性 | 第32-33页 | 
| (三)关心的单向性 | 第33-34页 | 
| (四)关心的缺失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师生关系中关心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35-39页 | 
| 一、教师的教育观 | 第35-36页 | 
| (一)工具理性支配下的教育目的观 | 第35页 | 
| (二)客体化的学生观 | 第35-36页 | 
| 二、教育制度下的功利倾向 | 第36-37页 | 
| (一)学校教育目的及评价的功利性 | 第36-37页 | 
| (二)学生实现学习目的的功利性 | 第37页 | 
| 三、教师群体人文关怀的缺失 | 第37-38页 | 
| (一)教师缺少人文关怀的环境与动力 | 第37页 | 
| (二)教师的关怀意识与实践不足 | 第37-38页 | 
| 四、学生个人因素的影响 | 第38-39页 | 
| 第五章 关怀理论视域下师生关系的改进策略 | 第39-46页 | 
| 一、学校教育教学政策的改进 | 第39-40页 | 
| (一)重视关怀教育,设置多重教育目标 | 第39页 | 
| (二)改进评价体系,尊重个体差异 | 第39-40页 | 
| 二、建设充满关怀的校园文化氛围 | 第40-41页 | 
| (一)学校教育理念的人本性 | 第40-41页 | 
| (二)管理者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 第41页 | 
| 三、建立关怀的一致性,促进学生接受关怀 | 第41-42页 | 
| 四、教师自身关怀素养的提升 | 第42-46页 | 
| (一)教师应树立关怀教育的理念 | 第42-43页 | 
| (二)从关怀自我出发,提升伦理自我 | 第43-44页 | 
| (三)做到理解与尊重基础上的真正关怀 | 第44页 | 
| (四)提升理性与情感相结合的关怀能力 | 第44-46页 | 
| 注释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附录 | 第51-5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