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T轴重机车主要部件试验模态分析的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序言 | 第9-13页 |
1 引言 | 第13-3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铁路车辆模态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2.1 有限元模态分析研究 | 第16-17页 |
1.2.2 试验模态分析研究 | 第17-20页 |
1.2.3 有限元与试验相结合研究 | 第20-22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1.3.1 设计状态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3.2 整备状态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4 试验安排与试验步骤 | 第26-31页 |
2 铁路车辆试验模态分析测试方法 | 第31-73页 |
2.1 试验模态分析基本假设 | 第31页 |
2.2 试验模态分析基本原理 | 第31-38页 |
2.2.1 锤击法试验模态分析原理 | 第31-37页 |
2.2.2 运行模态分析原理 | 第37-38页 |
2.3 试验信号处理与模态参数识别 | 第38-46页 |
2.3.1 频响函数求解 | 第39-41页 |
2.3.2 试验模态参数识别 | 第41-44页 |
2.3.3 运行模态参数识别 | 第44-46页 |
2.4 试验模态分析测试系统 | 第46-71页 |
2.4.1 试验结构支承方式 | 第47-48页 |
2.4.2 激励设备与测点位置 | 第48-50页 |
2.4.3 振动测试传感器 | 第50-52页 |
2.4.4 振动数据采集系统 | 第52-59页 |
2.4.5 试验信号处理 | 第59-66页 |
2.4.6 创建几何模型 | 第66-67页 |
2.4.7 模态参数识别 | 第67-7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3 主要部件在设计状态下的试验模态分析 | 第73-97页 |
3.1 车体结构的试验模态分析 | 第73-80页 |
3.1.1 试验准备 | 第74页 |
3.1.2 第一次试验 | 第74-76页 |
3.1.3 第二次试验 | 第76-79页 |
3.1.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9-80页 |
3.2 辅助变流柜的试验模态分析 | 第80-86页 |
3.2.1 试验准备 | 第80-81页 |
3.2.2 第一次试验 | 第81-83页 |
3.2.3 第二次试验 | 第83-85页 |
3.2.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85-86页 |
3.3 主变流柜的试验模态分析 | 第86-89页 |
3.3.1 试验准备 | 第86页 |
3.3.2 第一次试验 | 第86-89页 |
3.3.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89页 |
3.4 风机结构的试验模态分析 | 第89-96页 |
3.4.1 试验准备 | 第89-90页 |
3.4.2 第一次试验 | 第90-92页 |
3.4.3 第二次试验 | 第92-95页 |
3.4.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95-9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4 机车在整备状态下的试验模态分析 | 第97-121页 |
4.1 车体结构的试验模态分析 | 第97-105页 |
4.1.1 试验准备 | 第97-98页 |
4.1.2 在滚动试验台上的试验 | 第98-102页 |
4.1.3 在铁路线上的试验 | 第102-104页 |
4.1.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04-105页 |
4.2 辅助变流柜的试验模态分析 | 第105-108页 |
4.2.1 试验准备 | 第105页 |
4.2.2 第一次试验 | 第105-107页 |
4.2.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07-108页 |
4.3 主变流柜的试验模态分析 | 第108-113页 |
4.3.1 试验准备 | 第108页 |
4.3.2 第一次试验 | 第108-113页 |
4.3.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13页 |
4.4 风机结构的试验模态分析 | 第113-118页 |
4.4.1 试验准备 | 第113页 |
4.4.2 第一次试验 | 第113-116页 |
4.4.3 第二次试验 | 第116-118页 |
4.4.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18页 |
4.5 车体与其他结构间的关联关系 | 第118-11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5 结论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7页 |
附录 | 第127-141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1-14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