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引言 | 第12-28页 |
1.1 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12页 |
1.2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3 论文构成 | 第13-14页 |
1.4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1.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6 邻苯二甲酸酯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6.1 邻苯二甲酸酯性质 | 第15-16页 |
1.6.2 邻苯二甲酸酯来源 | 第16-17页 |
1.6.3 邻苯二甲酸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7 多环芳烃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7.1 多环芳烃来源 | 第17-18页 |
1.7.2 多环芳烃的性质 | 第18-20页 |
1.7.3 多环芳烃国内污染现状 | 第20页 |
1.8 被动采样技术 | 第20-22页 |
1.8.1 固相微萃取法 | 第20页 |
1.8.2 半透膜被动采样法 | 第20-21页 |
1.8.3 单片膜被动采样装置 | 第21-22页 |
1.9 有机污染物常用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1.9.1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 第22-23页 |
1.9.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23页 |
1.10 天然可溶性有机物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10.1 腐殖酸 | 第23-24页 |
1.10.2 腐殖酸与有机物的吸附机制 | 第24-25页 |
1.11 生态风险评价技术简介 | 第25-27页 |
1.12 太子河简介 | 第27-28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36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8-32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2.2 邻苯二甲酸酯的标准曲线与公式 | 第32-33页 |
2.3 多环芳烃的标准曲线与公式 | 第33-36页 |
3 不同DOM浓度条件下PE膜和POM膜的膜-水分配系数 | 第36-50页 |
3.1 膜被动采样技术原理 | 第36-37页 |
3.2 PE膜的膜-水分配系数 | 第37-42页 |
3.3 POM膜的膜-水分配系数 | 第42-46页 |
3.4 PE膜与POM膜吸附效果对比分析 | 第46-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4 基于DOM影响下的PE和POM膜-水分配系数预测模型 | 第50-56页 |
4.1 基于DOM影响下的PE膜-水分配系数预测模型 | 第50-52页 |
4.2 基于DOM影响下的POM膜-水分配系数预测模型 | 第52-56页 |
5 太子河沉积物孔隙水中PAHs和PAEs的测定及风险评价 | 第56-72页 |
5.1 沉积物中DOM含量 | 第56页 |
5.2 应用PE膜被动采样技术测定太子河沉积物孔隙水中PAHs和PAEs的浓度 | 第56-60页 |
5.3 应用POM膜被动采样技术测定太子河沉积物孔隙水中PAHs和PAEs的浓度 | 第60-64页 |
5.4 太子河生态风险评价 | 第64-71页 |
5.4.1 PAEs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 第64-67页 |
5.4.2 PAHs生态风险评价 | 第67-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页 |
6.2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作者简历 | 第80-8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