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5 论文组织与结构 | 第14-16页 |
2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同步课堂教学互动及其特点分析 | 第16-22页 |
2.1 同步课堂教学环境 | 第16-18页 |
2.2 同步课堂教学环境特点分析 | 第18-20页 |
2.2.1 物理环境特点分析 | 第18-19页 |
2.2.2 心理环境特点分析 | 第19-20页 |
2.3 同步课堂教学互动特点分析 | 第20-22页 |
3 同步课堂教学互动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22-47页 |
3.1 同步课堂教学互动行为观察量表设计 | 第22-27页 |
3.1.1 FIAS及其改进 | 第22-25页 |
3.1.2 同步课堂教学互动行为观察量表设计 | 第25-27页 |
3.2 同步课堂教学互动的现状调查 | 第27-40页 |
3.2.1 数据的采集 | 第27-30页 |
3.2.2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30-40页 |
3.3 同步课堂教学互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0-43页 |
3.3.1 课堂互动失衡,异地学生沦为看客 | 第40-41页 |
3.3.2 缺乏有效教学互动模式 | 第41-42页 |
3.3.3 课中个别辅导环节遇障碍 | 第42-43页 |
3.4 同步课堂教学互动现状原因分析 | 第43-47页 |
3.4.1 技术层面 | 第43页 |
3.4.2 学校层面 | 第43-44页 |
3.4.3 教师层面 | 第44-46页 |
3.4.4 学生层面 | 第46-47页 |
4 同步课堂教学互动对策研究 | 第47-53页 |
4.1 信息化网络空间支持同步课堂本异地深度融合 | 第47-49页 |
4.2 同步课堂有效教学互动方案探索 | 第49-51页 |
4.2.1 课前:利用网络空间搭建教师共同体 | 第50页 |
4.2.2 课中:新型教学模式促进课堂交互 | 第50-51页 |
4.2.3 课后:发展性评价和多元评价 | 第51页 |
4.3 成立专管部门,提供同步课堂支持服务 | 第51-53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3页 |
5.2 研究反思与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71页 |
附录1 咸安区同步课堂主讲教师访谈问卷 | 第57-58页 |
附录2 咸安区同步课堂辅助教师访谈问卷 | 第58-59页 |
附录3 教师A同步课堂英语单词课数据编码 | 第59-60页 |
附录4 教师B同步课堂音乐课“小青蛙找家”数据编码 | 第60-62页 |
附录5 教师C同步课堂美术手工课“团包纸工”数据编码 | 第62-64页 |
附录6 咸安实验区同步课堂教师访谈记录节选 | 第64-67页 |
附录7 咸安实验区同步课堂教学课例编码文本节选 | 第67-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项目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