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适应性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以内蒙古高校为例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选题来源 | 第9-11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1.2 选题目的 | 第10页 |
1.3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2、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2.1 适应性相关概念 | 第11-14页 |
2.1.1 适应 | 第11-12页 |
2.1.2 社会适应 | 第12-13页 |
2.1.3 适应性 | 第13-14页 |
2.2 适应性相关研究方向 | 第14-15页 |
2.2.1 适应于人格 | 第14页 |
2.2.2 适应性与社会能力 | 第14-15页 |
2.2.3 适应性与心理健康 | 第15页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3、研究设计 | 第16-18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3.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7-18页 |
3.2.1 文献综述法 | 第17页 |
3.2.2 访谈法 | 第17页 |
3.2.3 问卷调查法 | 第17-18页 |
4、研究过程 | 第18-26页 |
4.1 被试的选择 | 第18-19页 |
4.2 测量工具 | 第19页 |
4.3 统计分析 | 第19-20页 |
4.4 数据分析 | 第20-26页 |
4.4.1 大学生适应性年级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4.4.2 大学生适应性在性别上的差异 | 第21页 |
4.4.3 大学生适应性在年级上的差异 | 第21-23页 |
4.4.4 大学生适应性在专业类型上的差异 | 第23-24页 |
4.4.5 大学生适应性在生源地上的差异 | 第24-25页 |
4.4.6 大学生适应性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 第25-26页 |
5、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26-31页 |
5.1 大学生适应性的性别差异及原因 | 第26页 |
5.2 大学生适应性的年级差异及原因 | 第26-28页 |
5.3 大学生适应性在专业类型上的差异及原因 | 第28-29页 |
5.4 大学生适应性在生源地上的差异及原因 | 第29页 |
5.5 大学生适应性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及原因 | 第29-30页 |
5.6 大学生适应性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6、改善的策略 | 第31-37页 |
6.1 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改善策略 | 第31-32页 |
6.1.1 根据学生情况开设相应的辅导课程 | 第31页 |
6.1.2 有的放矢重视素质教育的培养 | 第31-32页 |
6.1.3 培养良好习惯实现自我调节 | 第32页 |
6.2 对大学生人际适应性的改善策略 | 第32-35页 |
6.2.1 针对大一年级改善策略 | 第33页 |
6.2.2 针对大二年级改善策略 | 第33-34页 |
6.2.3 针对大三年级改善策略 | 第34页 |
6.2.4 针对大四年级改善策略 | 第34-35页 |
6.3 对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改善策略 | 第35-37页 |
6.3.1 针对就业观念的向导 | 第35页 |
6.3.2 在课程设置中突出就业导向 | 第35-36页 |
6.3.3 建立良好的职业实践体系 | 第36页 |
6.3.4 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应对能力 | 第36-37页 |
7、研究的不足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附录 | 第4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