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文学理论论文

观念与方法--互文性理论在中国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22页
    一、研究缘起第10页
    二、研究现状第10-20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0-22页
第一章 作为观念的互文性第22-44页
    第一节 互文性理论萌芽第22-29页
        一、五月风暴:突破规则与制度第22-24页
        二、多元的思潮:观念的转变第24-29页
            1. 结构主义的繁荣第24-25页
            2. 解构主义的发展第25-27页
            3. 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第27-29页
    第二节 互文性理论提出第29-44页
        一、初创: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第29-37页
            1. 理论源头:从巴赫金到“泰凯尔”第29-32页
            2. 一种观念: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第32-36页
            3. 从观念到工具:克氏互文性的“变异”第36-37页
        二、完善:罗兰·巴特的互文性理论第37-44页
            1. 多元的思维与观念的转折第37-39页
            2. 主体的消解:作者的死亡第39-40页
            3. 互文性的文本观第40-44页
第二章 从观念到方法:互文性理论在中国第44-72页
    第一节 断层:互文性理论流变之缘起第44-54页
        一、古今之维第45-47页
        二、中苏之间第47-51页
        三、中西之际第51-54页
    第二节 误读:互文性理论在中国第54-72页
        一、作为理论研究的互文性第55-67页
        二、作为文本实践的互文性第67-72页
第三章 观念与方法的平衡第72-82页
    第一节 思潮的涌动与阐释的游移第72-77页
    第二节 当代文论构建初探第77-82页
结语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100页
后记第100-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民航安全信息工作绩效管理研究
下一篇:去甲基化药物联合DLI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免疫效应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