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 第13-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2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17-23页 |
2.1 节假日旅游交通 | 第17-21页 |
2.1.1 节假日旅游 | 第17页 |
2.1.2 旅游交通 | 第17-18页 |
2.1.3 旅游景点交通量预测模型 | 第18-21页 |
2.1.4 旅游景点自驾车数量预测 | 第21页 |
2.2 交通影响范围 | 第21-22页 |
2.3 路网优化 | 第22-23页 |
2.3.1 城市路网 | 第22页 |
2.3.2 路网优化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页 |
3 节假日旅游景点交通影响范围确定 | 第23-33页 |
3.1 确定交通影响范围方法的选择 | 第23-24页 |
3.2 传统的圈层外推法 | 第24页 |
3.3 改进的圈层外推法 | 第24-32页 |
3.3.1 基于多元条件logit离散选择模型改进交通量分配比例 | 第24-26页 |
3.3.2 交通量折减系数的改进 | 第26-27页 |
3.3.3 圈层外推法阈值的改进 | 第27-30页 |
3.3.4 圈层外推法实现步骤 | 第30-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仿生路网优化模型和算法 | 第33-51页 |
4.1 路网优化问题描述 | 第33-34页 |
4.2 多头绒泡菌模型理论 | 第34-37页 |
4.2.1 多头绒泡菌研究现状 | 第34-35页 |
4.2.2 多头绒泡菌路径寻优模型 | 第35-36页 |
4.2.3 在有向图中的应用 | 第36-37页 |
4.3 仿生路网模型建立 | 第37-47页 |
4.3.1 改进路阻函数 | 第38-42页 |
4.3.2 用户均衡模式 | 第42-43页 |
4.3.3 路段最小机动车道宽度模型 | 第43-44页 |
4.3.4 路段最适宜机动车道宽度模型 | 第44-47页 |
4.4 路网仿生优化模型 | 第47-50页 |
4.4.1 模型依据 | 第47-48页 |
4.4.2 路网优化模型 | 第48-50页 |
4.4.3 模型仿生算法实现 | 第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5 实例应用 | 第51-77页 |
5.1 曲江综合景区高峰小时机动车交通量预测 | 第51-58页 |
5.1.1 节假日游客量影响因素确定 | 第51-53页 |
5.1.2 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53-54页 |
5.1.3 建立多元回归线型方程 | 第54-56页 |
5.1.4 多元回归模型中各因子的GM(1,1)预测 | 第56-57页 |
5.1.5 高峰小时景区吸引机动车量预测 | 第57-58页 |
5.2 曲江景区交通影响范围确定 | 第58-71页 |
5.2.1 划分曲江景区周围路网的圈层、圈间道路 | 第58-59页 |
5.2.2 确定圈间路段分摊项目交通量的比例 | 第59-63页 |
5.2.3 确定旅游景点圈间交通量折减系数 | 第63-64页 |
5.2.4 预测路网背景交通量 | 第64-68页 |
5.2.5 确定影响范围的最外圈层 | 第68-71页 |
5.3 曲江景区交通影响范围内路网仿生优化 | 第71-75页 |
5.3.1 建立路网拓扑结构 | 第71-72页 |
5.3.2 建立曲江景区游客量的OD分布矩阵 | 第72-73页 |
5.3.3 路网优化模型 | 第73-74页 |
5.3.4 路网仿生算法求解 | 第74-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7-78页 |
6.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做过的调查 | 第85-86页 |
附录2 论文中数据基础表 | 第86-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