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3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国内外助残服务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10-13页 |
第2章 助残服务系统的体系架构与相关知识 | 第13-19页 |
2.1 助残服务系统的体系构架 | 第13-14页 |
2.2 系统主要功能及详述 | 第14-15页 |
2.3 助残服务系统的主要工作机制 | 第15-16页 |
2.4 助残服务系统的优势及局限性 | 第16-17页 |
2.4.1 助残服务系统的优势 | 第16页 |
2.4.2 助残服务系统的局限性 | 第16-17页 |
2.5 排队论的引入 | 第17页 |
2.6 论文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17-1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3章 基于排队论的助残服务基础模型 | 第19-31页 |
3.1 排队论基础知识 | 第19-21页 |
3.1.1 排队论机制中的“流入=流出”原理 | 第19-20页 |
3.1.2 排队模型的表示 | 第20页 |
3.1.3 排队系统的主要指标 | 第20-21页 |
3.2 基础助残志愿者助残服务模型介绍 | 第21-25页 |
3.2.1 单个助残志愿者助残服务模型 | 第21-22页 |
3.2.2 单列多个助残志愿者助残服务模型 | 第22-24页 |
3.2.3 多个助残志愿者混合制助残服务模型 | 第24-25页 |
3.3 模型对比分析 | 第25-30页 |
3.3.1 单个助残志愿者助残服务模型建立 | 第26页 |
3.3.2 单列助残志愿者助残服务模型建立 | 第26-27页 |
3.3.3 单列助残志愿者助残服务模型与单个助残志愿者助残服务模型的对比 | 第27-28页 |
3.3.4 单列多个志愿者助残服务模型的对比 | 第28-29页 |
3.3.5 多个助残志愿者混合制助残服务模型建立 | 第29页 |
3.3.6 多个志愿者助残混合制服务模型和单列多个助残志愿者助残服务模型的对比 | 第29-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改进的助残服务排队模型 | 第31-46页 |
4.1 输入率可变的多个助残志愿者混合制的助残服务排队模型 | 第31-36页 |
4.1.1 实例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4.1.2 结论 | 第35-36页 |
4.2 具有不耐烦残疾用户的多个助残志愿者混合制的助残服务排队模型 | 第36-41页 |
4.2.1 实例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4.2.2 结论 | 第40-41页 |
4.3 输入率可变且具有不耐烦残疾人用户的多个助残志愿者混合制的助残服务排队模型 | 第41-45页 |
4.3.1 实例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4.3.2 结论 | 第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综合的助残服务排队模型 | 第46-52页 |
5.1 优先权的概念 | 第46页 |
5.2 残疾人分类标准 | 第46-47页 |
5.3 输入率可变且具有不耐烦残疾人用户的带非强占优先权的多个助残志愿者混合助残服务模型 | 第47-49页 |
5.4 实例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6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第52-53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52页 |
6.2 问题与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 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作者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57-58页 |
附录 2:第五章状态转移图计算过程 | 第58-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