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9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 原料乳中嗜冷菌的概况 | 第17-18页 |
1.3 原料乳中嗜冷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1 贮运温度 | 第18页 |
1.3.2 地域因素 | 第18-19页 |
1.3.3 季节因素 | 第19页 |
1.3.4 贮存时间 | 第19页 |
1.4 嗜冷菌水解酶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4.1 嗜冷菌脂肪酶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4.2 嗜冷菌蛋白酶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5 分子检测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 第21-36页 |
1.5.1 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技术 | 第22页 |
1.5.2 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 | 第22-25页 |
1.5.3 酶联免疫检测技术 | 第25页 |
1.5.4 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技术 | 第25-36页 |
1.5.5 食品中嗜冷菌的分子检测技术 | 第36页 |
1.6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9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9-60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9-46页 |
2.1.1 菌株及质粒 | 第39页 |
2.1.2 扩增引物 | 第39-41页 |
2.1.3 主要培养基 | 第41页 |
2.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1-42页 |
2.1.5 主要分子及生化试剂 | 第42-44页 |
2.1.6 常用试剂的配制 | 第44-46页 |
2.2 PCR-DGGE分析原料乳中嗜冷菌的多样性 | 第46-51页 |
2.2.1 原料乳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 第46-47页 |
2.2.2 PCR扩增细菌 16S r DNA-V3区 | 第47-48页 |
2.2.3 原料乳基因组 16S r DNA-V3区的DGGE条件优化 | 第48页 |
2.2.4 原料乳基因组 16S r DNA-V3区的DGGE及凝胶银染 | 第48-49页 |
2.2.5 原料乳基因组 16S r DNA-V3区的DGGE图谱分析 | 第49页 |
2.2.6 原料乳基因组 16S r DNA-V3区片段的测序分析 | 第49-51页 |
2.3 原料乳中优势嗜冷菌产耐热脂肪酶/蛋白酶的研究 | 第51-54页 |
2.3.1 原料乳中嗜冷菌的分离纯化 | 第51页 |
2.3.2 原料乳中嗜冷菌产脂肪酶/蛋白酶能力鉴定 | 第51-52页 |
2.3.3 原料乳中嗜冷菌的 16S r DNA鉴定 | 第52页 |
2.3.4 原料乳中嗜冷菌生长能力测定 | 第52页 |
2.3.5 原料乳中嗜冷菌耐热性测定 | 第52-53页 |
2.3.6 原料乳中嗜冷菌产脂肪酶/蛋白酶能力及酶耐热性测定 | 第53-54页 |
2.4 LAMP检测分泌脂肪酶/蛋白酶的嗜冷菌 | 第54-59页 |
2.4.1 嗜冷菌脂肪酶/蛋白酶基因的获得 | 第54-55页 |
2.4.2 嗜冷菌脂肪酶/蛋白酶基因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优化 | 第55-56页 |
2.4.3 嗜冷菌脂肪酶/蛋白酶基因检测的特异性 | 第56-57页 |
2.4.4 纯培养嗜冷菌脂肪酶/蛋白酶基因的检测限 | 第57-58页 |
2.4.5 人工接种嗜冷菌巴氏灭菌乳中脂肪酶/蛋白酶基因的检测限 | 第58-59页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59-60页 |
第3章 原料乳中嗜冷菌的多样性研究 | 第60-74页 |
3.1 引言 | 第60页 |
3.2 原料乳中基因组的提取 | 第60-62页 |
3.3 PCR扩增细菌 16S r DNA-V3区 | 第62-63页 |
3.4 原料乳基因组 16S r DNA-V3区的DGGE条件优化 | 第63-64页 |
3.5 原料乳基因组 16S r DNA-V3区的PCR-DGGE分析 | 第64-72页 |
3.5.1 DGGE图谱中主要条带的鉴定 | 第64-68页 |
3.5.2 DGGE图谱中主要条带的分类分析 | 第68-70页 |
3.5.3 DGGE图谱中样品的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70-7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4章 原料乳中优势嗜冷菌水解酶的研究 | 第74-88页 |
4.1 引言 | 第74页 |
4.2 原料乳中嗜冷菌产脂肪酶/蛋白酶能力鉴定 | 第74-78页 |
4.3 原料乳中具有产脂肪酶/蛋白酶能力嗜冷菌 16S r DNA鉴定 | 第78-81页 |
4.4 产脂肪酶/蛋白酶优势嗜冷菌的生长能力研究 | 第81-82页 |
4.5 产脂肪酶/蛋白酶优势嗜冷菌的耐热性研究 | 第82-84页 |
4.6 产脂肪酶/蛋白酶优势嗜冷菌的产酶能力研究 | 第84-86页 |
4.7 产脂肪酶/蛋白酶优势嗜冷菌的酶耐热能力研究 | 第86-8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5章 LAMP检测原料乳中嗜冷菌的脂肪酶基因 | 第88-104页 |
5.1 引言 | 第88页 |
5.2 优势嗜冷菌脂肪酶基因的获得 | 第88-90页 |
5.3 LAMP检测脂肪酶基因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第90-92页 |
5.4 检测嗜冷菌脂肪酶基因的特异性 | 第92-95页 |
5.4.1 LAMP检测嗜冷菌脂肪酶基因的特异性 | 第93-94页 |
5.4.2 RT-LAMP检测嗜冷菌脂肪酶基因的特异性 | 第94-95页 |
5.4.3 PCR检测嗜冷菌脂肪酶基因的特异性 | 第95页 |
5.5 纯培养嗜冷菌脂肪酶基因检测限 | 第95-98页 |
5.5.1 LAMP检测纯培养嗜冷菌脂肪酶基因检测限 | 第95-96页 |
5.5.2 RT-LAMP检测纯培养嗜冷菌脂肪酶基因检测限 | 第96-97页 |
5.5.3 PCR检测纯培养嗜冷菌脂肪酶基因检测限 | 第97-98页 |
5.6 人工接种嗜冷菌巴氏灭菌乳中脂肪酶基因检测限 | 第98-102页 |
5.6.1 人工接种嗜冷菌巴氏灭菌乳中基因组提取方法比较 | 第99-100页 |
5.6.2 LAMP检测人工接种嗜冷菌巴氏灭菌乳中脂肪酶基因检测限 | 第100-101页 |
5.6.3 RT-LAMP检测人工接种嗜冷菌巴氏灭菌乳中脂肪酶基因检测限 | 第101页 |
5.6.4 PCR检测人工接种嗜冷菌巴氏灭菌乳中脂肪酶基因检测限 | 第101-10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6章 LAMP检测原料乳中嗜冷菌的蛋白酶基因 | 第104-118页 |
6.1 引言 | 第104页 |
6.2 优势嗜冷菌蛋白酶基因的获得 | 第104-106页 |
6.3 LAMP检测蛋白酶基因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第106-108页 |
6.4 检测嗜冷菌蛋白酶基因的特异性 | 第108-110页 |
6.4.1 LAMP检测嗜冷菌蛋白酶基因特异性 | 第108-109页 |
6.4.2 RT-LAMP检测嗜冷菌蛋白酶基因特异性 | 第109-110页 |
6.4.3 PCR检测嗜冷菌蛋白酶基因特异性 | 第110页 |
6.5 纯培养嗜冷菌蛋白酶基因检测限 | 第110-113页 |
6.5.1 LAMP检测纯培养嗜冷菌蛋白酶基因检测限 | 第110-111页 |
6.5.2 RT-LAMP检测纯培养嗜冷菌蛋白酶基因检测限 | 第111-112页 |
6.5.3 PCR检测纯培养嗜冷菌蛋白酶基因检测限 | 第112-113页 |
6.6 人工接种嗜冷菌巴氏灭菌乳中蛋白酶基因检测限 | 第113-116页 |
6.6.1 LAMP检测人工接种嗜冷菌巴氏灭菌乳中蛋白酶基因检测限 | 第113-114页 |
6.6.2 RT-LAMP检测人工接种嗜冷菌巴氏灭菌乳中蛋白酶基因检测限 | 第114-115页 |
6.6.3 PCR检测人工接种嗜冷菌巴氏灭菌乳中蛋白酶基因检测限 | 第115-116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结论 | 第118-119页 |
创新点 | 第119页 |
展望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7页 |
附录一 | 第137-138页 |
附录二 | 第138-139页 |
附录三 | 第139-156页 |
附录四 | 第156-157页 |
附录五 | 第157-15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58-160页 |
致谢 | 第160-161页 |
个人简历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