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7页 |
1.1.1 医疗安全及相关概念 | 第12-13页 |
1.1.2 省医院医疗安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1.1.3 国内外医疗安全现状 | 第14页 |
1.1.4 医学发展新要求 | 第14-15页 |
1.1.5 医疗安全管理的基本情况 | 第15-17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2 我国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4 研究步骤与方法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步骤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医疗安全核查表单和体系的初步构建 | 第21-25页 |
2.1 表单制定和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1-22页 |
2.1.1 “以病人为中心”原则 | 第21页 |
2.1.2 简单实用原则 | 第21页 |
2.1.3 先进性原则 | 第21-22页 |
2.1.4 可推广性原则 | 第22页 |
2.2 表单制定和体系构建的可行性研究 | 第22-23页 |
2.2.1 其它领域为本研究提供的参考依据 | 第22页 |
2.2.2 国外医疗卫生领域为本研究做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 第22页 |
2.2.3 中国卫生领域提供有效的实践作用 | 第22-23页 |
2.2.4 医院前期工作为本研究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 第23页 |
2.3 医疗安全核查表单各项指标初步筛选和确立 | 第23-25页 |
第3章 医疗安全核查体系的确立 | 第25-31页 |
3.1 德尔菲专家咨询的实施 | 第25页 |
3.1.1 概述 | 第25页 |
3.1.2 咨询专家的选择 | 第25页 |
3.1.3 资料和方法 | 第25页 |
3.2 咨询专家的选择情况 | 第25-27页 |
3.2.1 专家的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3.2.2 专家的积极程度 | 第26页 |
3.2.3 专家的权威程度 | 第26-27页 |
3.3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与分析 | 第27-29页 |
3.3.1 一级指标的专家咨询意见 | 第27页 |
3.3.2 二级指标的专家咨询意见 | 第27-29页 |
3.4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与分析 | 第29-30页 |
3.4.1 一级指标的专家咨询意见 | 第29页 |
3.4.2 二级指标的专家咨询意见 | 第29-30页 |
3.5 形成最终安全核查表 | 第30页 |
3.6 成立医疗安全核查体系 | 第30-31页 |
第4章 医疗安全核查体系的实施条件和过程 | 第31-34页 |
4.1 实施条件的准备 | 第31-33页 |
4.1.1 医院领导的重视 | 第31页 |
4.1.2 质量管理者的实施 | 第31页 |
4.1.3 全院医务人员的执行 | 第31-32页 |
4.1.4 完善的监测干预措施 | 第32页 |
4.1.5 良好的协作平台 | 第32页 |
4.1.6 定期的总结、学习和再培训 | 第32-33页 |
4.2 实施过程 | 第33-34页 |
第5章 医疗安全核查体系的应用效果 | 第34-40页 |
5.1 资料与方法 | 第34页 |
5.2 执行率的概念 | 第34页 |
5.3 医疗安全核查体系的执行率情况 | 第34-37页 |
5.3.1 新生儿安全核查表的执行率 | 第34-35页 |
5.3.2 拔牙手术安全核查表的执行率 | 第35页 |
5.3.3 输血安全核查表的执行率 | 第35-36页 |
5.3.4 介入手术安全核查表的执行率 | 第36页 |
5.3.5 腔镜手术安全核查表的执行率 | 第36-37页 |
5.3.6 执行率情况汇总 | 第37页 |
5.4 医疗安全核查体系对医疗差错例数的影响 | 第37-38页 |
5.5 总结与讨论 | 第38-40页 |
5.5.1 主要问题 | 第38页 |
5.5.2 执行成效 | 第38页 |
5.5.3 意见和建议 | 第38-39页 |
5.5.4 社会效益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 | 第46-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