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24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意义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4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1-13页 |
二、几个关键词的界定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14-20页 |
一、中德关系史研究回眸 | 第14-17页 |
二、“中国人之德国观”研究及其不足 | 第17-20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20-24页 |
一、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二、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第21-24页 |
第一章 从普法战争到德占胶州 | 第24-62页 |
第一节 中国人眼中的普法战争 | 第24-36页 |
一、王韬、郑观应与张德彝眼中的普法战争 | 第24-30页 |
二、《申报》对普法战争的译介及评论 | 第30-36页 |
第二节 19世纪70至 90 年代中国人的师德观 | 第36-49页 |
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驻德公使的德国观 | 第36-40页 |
二、全面介绍德国——张德彝与《五述奇》 | 第40-44页 |
三、全面学习德国——早期维新派的德国观 | 第44-49页 |
第三节 中国人对“德占胶州”事件的舆论反响 | 第49-62页 |
一、谴责德国的侵略暴行 | 第50-52页 |
二、讨论对德国和战问题 | 第52-54页 |
三、揭露德国阴谋与野心 | 第54-56页 |
四、呼吁中国改革以图强 | 第56-62页 |
第二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 第62-104页 |
第一节 知识界对德国政治制度、学说的认知及其影响 | 第62-83页 |
一、康有为对德国的崇拜与仿效 | 第62-66页 |
二、梁启超对伯伦知理、波仑哈克学说的吸纳与受容 | 第66-73页 |
三、杨度的“金铁主义”说 | 第73-78页 |
四、康、梁、杨三人对德国政治认知的合离 | 第78-83页 |
第二节 德国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话语构建中的作用 | 第83-104页 |
一、从“种族”、“宗族”到“国族”——近代民族主义的诞生 | 第83-87页 |
二、知识界对民族主义话语的初步构建 | 第87-94页 |
三、知识界围绕民族建国问题的争论 | 第94-101页 |
四、“五族共和”论的确立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 | 第101-104页 |
第三章 欧战期间知识界对德认知及影响 | 第104-153页 |
第一节 德国缘何挑起战争 | 第104-111页 |
一、思想根源:大日耳曼主义、军国主义与进化论思想 | 第104-107页 |
二、经济根源:资本主义发展之必须 | 第107-109页 |
三、现实问题:德国与其它国家的矛盾 | 第109-111页 |
第二节 欧战前期知识界对德国的认知 | 第111-126页 |
一、对德国前期战局的分析 | 第111-113页 |
二、对未来战事走向的预测 | 第113-118页 |
三、对德国军国主义的论说 | 第118-123页 |
四、对中国相关问题的思考 | 第123-126页 |
第三节 欧战中后期知识界对德国的思考 | 第126-136页 |
一、对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评论 | 第126-129页 |
二、围绕对德宣战问题的议论 | 第129-132页 |
三、对德国后期境况的分析 | 第132-135页 |
四、对军国主义的反思 | 第135-136页 |
第四节 欧战结束后知识界对德国的评论 | 第136-153页 |
一、对德国战败之意义的认知 | 第136-139页 |
二、对德国军国主义的声讨与反思 | 第139-143页 |
三、对德国强权政治的批判与思考 | 第143-146页 |
四、对德国战败原因的探析 | 第146-149页 |
五、对德国战后境况的认知及未来走向的预测 | 第149-153页 |
结语 | 第153-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6页 |
后记 | 第166-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