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主要天然次生林抚育经营效果评价
摘要 | 第6-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1.2.1 抚育经营效果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2.2 抚育对林分结构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3 抚育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4 抚育对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5 抚育对枯落物的影响 | 第17-18页 |
1.2.6 评价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秦岭主要天然次生林抚育经营效果评价 | 第20-39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0-21页 |
2.2 抚育试验设计 | 第21-23页 |
2.3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23-24页 |
2.4 调查方法与指标的测定 | 第24-25页 |
2.5 油松次生林抚育强度的评价与决策 | 第25-30页 |
2.5.1 抚育强度对秦岭南坡油松林的综合影响 | 第25-27页 |
2.5.2 秦岭油松次生林抚育强度的综合评价 | 第27-29页 |
2.5.3 结论与讨论 | 第29-30页 |
2.6 油松次生林经营效果的评价 | 第30-38页 |
2.6.1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0-32页 |
2.6.2 指标的转化处理 | 第32-34页 |
2.6.3 评价模型的选择 | 第34页 |
2.6.4 健康等级的划分 | 第34-35页 |
2.6.5 主导因子与HI值的关系 | 第35-37页 |
2.6.6 结论与讨论 | 第37-38页 |
2.7 锐齿栎次生林抚育效果的评价 | 第38-39页 |
2.7.1 指标的选取和赋值 | 第38页 |
2.7.2 权重的确定 | 第38页 |
2.7.3 评价模型的选择和抚育效果等级的划分 | 第38-39页 |
第三章 锐齿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 第39-48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39页 |
3.2 样地设置与调查 | 第39-40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3.4.1 锐齿栎次生林树种基本概况与种群结构 | 第41-42页 |
3.4.2 锐齿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 第42-43页 |
3.4.3 锐齿栎种群不同龄级空间格局关联性 | 第43-44页 |
3.4.4 锐齿栎种群种间关联性 | 第44-45页 |
3.5 讨论 | 第45-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