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3页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五、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一)视觉学习 | 第16页 |
(二)可视化表征 | 第16-17页 |
(三)微课 | 第17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一)认知负荷理论 | 第17-18页 |
(二)知识可视化 | 第18-19页 |
(三)图示理论 | 第19页 |
(四)双编码理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微课的可视化表征设计 | 第21-28页 |
一、微课知识的可视化表征内容构建 | 第21-23页 |
(一)知识内容分类 | 第21-22页 |
(二)微课知识的可视化表征内容建构 | 第22-23页 |
二、微课知识的可视化表征形式探究 | 第23-25页 |
(一)微课知识的可视化表征形式分析 | 第23-24页 |
(二)微课知识的可视化表征形式设计 | 第24-25页 |
三、微课知识的可视化表征设计 | 第25-28页 |
(一)微课知识的可视化表征设计本质 | 第25-26页 |
(二)微课知识的可视化表征设计方法构建 | 第26-28页 |
第四章 视觉学习视角下微课的可视化表征设计与实现--以《(九年级化学)元素周期表》为例 | 第28-36页 |
一、视觉学习视角下微课的构建原则 | 第28-29页 |
(一)开放传播性原则 | 第28页 |
(二)个性化原则 | 第28页 |
(三)自主性原则 | 第28-29页 |
(四)科学性原则 | 第29页 |
二、《(九年级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可视化表征形式设计 | 第29-32页 |
(一)主体界面形式设计 | 第29页 |
(二)背景色彩形式设计 | 第29-30页 |
(三)微课课件的动画形式设计 | 第30-31页 |
(四)微课课件的文字-图片搭配形式设计 | 第31-32页 |
三、《(九年级化学)元素周期表》微课的设计实现 | 第32-36页 |
(一) 学习者分析 | 第32页 |
(二)《(九年级化学)元素周期表》教学内容分析及可视化表征的内容构建 | 第32-33页 |
(三)《元素周期表》微课的教学设计 | 第33页 |
(四)《元素周期表》微课的脚本设计 | 第33-34页 |
(五)《元素周期表》微课的制作技术 | 第34-36页 |
第五章 视觉学习视角下微课可视化表征设计的适用性调查及分析 | 第36-44页 |
一、问卷调查法下《元素周期表》微课可视化表征设计的适用性调查分析 | 第36-41页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36-37页 |
(二)问卷调查的实施 | 第37页 |
(三)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 | 第37-41页 |
二、访谈法下《元素周期表》微课可视化表征设计的适用性调查分析 | 第41页 |
(一)访谈提纲的设计 | 第41页 |
(二)访谈法的实施 | 第41页 |
三、《元素周期表》微课可视化表征设计适用性调查结论 | 第41-44页 |
(一)学习者的分析结论 | 第41-42页 |
(二)专职教师的分析 | 第42-44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44-46页 |
研究总结 | 第44-45页 |
研究不足 | 第45页 |
研究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62页 |
附录一 《元素周期表》微课教学设计 | 第48-51页 |
附录二 《元素周期表》微课脚本设计 | 第51-54页 |
附录三 微课的可视化教学认知情况调查问卷 | 第54-56页 |
附录四 《元素周期表》微课学生学习访谈提纲 | 第56-57页 |
附录五 《元素周期表》微课教师访谈提纲 | 第57-58页 |
附录六 与吴老师的访谈记录 | 第58-59页 |
附录七 与张老师的访谈记录 | 第59-60页 |
附录八 与甲同学的访谈记录 | 第60-61页 |
附录九 与乙同学的访谈记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个人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