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关于慢性病防控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关于慢性病管理的研究 | 第13-16页 |
1.2.3 关于慢性病干预的研究 | 第16-17页 |
1.2.4 研究评述 | 第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慢性病轨迹 | 第19页 |
2.1.2 慢性病干预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社会投资理论 | 第20页 |
2.2.2 公共卫生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 第20-21页 |
2.2.3 健康管理理论 | 第21-23页 |
3. 慢性病干预的现实基础 | 第23-34页 |
3.1 我国慢性病现状 | 第23-24页 |
3.2 我国慢性病干预现状 | 第24-31页 |
3.2.1 我国慢性病各阶段干预现状 | 第24-27页 |
3.2.2 我国慢性病干预支持体系现状 | 第27-31页 |
3.3 加强我国慢性病干预的必要性 | 第31-34页 |
3.3.1 政策环境 | 第31-32页 |
3.3.2 慢性病干预效果 | 第32-34页 |
4. 基于慢性病轨迹的慢性病各个阶段干预手段分析 | 第34-46页 |
4.1 慢性病病前阶段——慢性病危险因素干预 | 第34-36页 |
4.1.1 以社区为基础的干预 | 第34-35页 |
4.1.2 以全科医生为基础的干预 | 第35-36页 |
4.2 慢性病病始阶段——慢性病危险人群及患者的筛查 | 第36-40页 |
4.2.1 被动筛查 | 第36-37页 |
4.2.2 主动筛查 | 第37-39页 |
4.2.3 两种筛查方式的比较分析 | 第39-40页 |
4.3 慢性病持续发展阶段——慢性病管理 | 第40-46页 |
4.3.1 协调式照护管理模式(Care Coordination)——德国 | 第40-41页 |
4.3.2 护士主导的照护管理模式(Nurse-led Care)——英国 | 第41-42页 |
4.3.3 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Multidisciplinary Care)——澳大利亚 | 第42页 |
4.3.4 整合式慢性病管理模式(Integrated CDM)——加拿大 | 第42-43页 |
4.3.5 各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43-46页 |
5. 推动我国慢性病干预的政策建议 | 第46-55页 |
5.1 我国慢性病干预的机遇 | 第46-47页 |
5.1.1 互联网的发展 | 第46页 |
5.1.2 分级诊疗制度 | 第46-47页 |
5.1.3 中医防治慢性病 | 第47页 |
5.2 推动我国慢性病干预的政策建议 | 第47-55页 |
5.2.1 构建贯穿慢性病全程的慢性病干预模式 | 第47-51页 |
5.2.2 完善慢性病干预支持体系 | 第51-55页 |
6. 结束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