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24页 |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8页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阐释 | 第18-21页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21-24页 |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社会及其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任务 | 第24-38页 |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 第24-30页 |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 第24-26页 |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 第26-28页 |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 第28-30页 |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任务 | 第30-38页 |
(一)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理论根据 | 第30-32页 |
(二)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历史条件 | 第32-35页 |
(三)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任务 | 第35-38页 |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变 | 第38-52页 |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进程 | 第38-42页 |
(一)新中国的工业化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 第38-40页 |
(二)工业化建设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促进作用和开始进行 | 第40-42页 |
二、对非社会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42-48页 |
(一)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42-44页 |
(二)对个体手工业和小商贩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44-46页 |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46-48页 |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变的实现 | 第48-52页 |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 第48-50页 |
(二)我国工业化和整个经济建设的成就 | 第50-52页 |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政治向社会主义政治的转变 | 第52-66页 |
一、新民主主义阶级关系向社会主义阶级关系的转变 | 第52-55页 |
(一)剥削阶级阶层的消灭 | 第52-54页 |
(二)劳动阶级阶层的变化 | 第54-55页 |
二、新中国政治制度的确立及其保证作用 | 第55-62页 |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及其保证作用 | 第56-58页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保证作用 | 第58-60页 |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保证作用 | 第60-62页 |
三、新民主主义政治向社会主义政治转变的实现 | 第62-66页 |
(一)新民主主义政治转变为社会主义政治 | 第62-64页 |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成就 | 第64-66页 |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 | 第66-79页 |
一、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批评和批判 | 第66-70页 |
(一)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批评 | 第66-69页 |
(二)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 | 第69-70页 |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 | 第70-76页 |
(一)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人民 | 第70-72页 |
(二)对社会主义的广泛宣传 | 第72-74页 |
(三)结合实际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 第74-76页 |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变的实现 | 第76-79页 |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转变为社会主义文化 | 第76-77页 |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初步成就 | 第77-79页 |
第五章 对新中国社会性质转变的历史评价和经验启示 | 第79-96页 |
一、新中国社会性质转变实现的历史评价 | 第79-89页 |
(一)新中国社会性质转变实现的历史意义 | 第79-81页 |
(二)新中国社会性质转变实现的理论意义 | 第81-85页 |
(三)新中国社会性质转变过程中的缺点偏差 | 第85-89页 |
二、新中国社会性质转变实现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 | 第89-96页 |
(一)新中国社会性质转变问题上的错误观点评析 | 第90-91页 |
(二)新中国社会性质转变实现的历史经验 | 第91-93页 |
(三)新中国社会性质转变实现的现实启示 | 第93-96页 |
结语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