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9-13页 |
1.1 研究目的、意义与背景 | 第9-10页 |
1.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1.2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 论文基本结构 | 第12-13页 |
2 劳动合同法中竞业限制制度概述 | 第13-20页 |
2.1 劳动合同法中竞业限制制度概念及特征 | 第13-15页 |
2.1.1 劳动合同法中竞业限制制度的概念 | 第13-14页 |
2.1.2 劳动合同法中竞业限制制度的特征 | 第14-15页 |
2.2 劳动合同法中竞业限制与法定竞业限制的区别 | 第15-17页 |
2.2.1 劳动者承担竞业限制的期间不同 | 第15页 |
2.2.2 劳动者承担竞业限制义务的根据不同 | 第15-16页 |
2.2.3 对劳动者是否有经济补偿不同 | 第16-17页 |
2.3 劳动合同法中竞业限制制度的法理基础 | 第17-18页 |
2.3.1 权利和义务平衡理论 | 第17页 |
2.3.2 权利限制理论 | 第17-18页 |
2.4 劳动合同法中竞业限制制度的作用 | 第18-20页 |
2.4.1 保护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 | 第18页 |
2.4.2 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 第18-19页 |
2.4.3 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 第19页 |
2.4.4 有利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 第19-20页 |
3 劳动合同法中竞业限制制度的立法及存在的问题 | 第20-26页 |
3.1 劳动合同法中竞业限制制度的立法 | 第20-21页 |
3.1.1 《劳动合同法》创建了竞业限制制度的基本架构 | 第20-21页 |
3.1.2 《审理劳动争议司法解释(四)》提高了立法的操作性 | 第21页 |
3.2 劳动合同法中竞业限制制度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21-26页 |
3.2.1 违约金的设计对劳动者不公平 | 第22-23页 |
3.2.2 特定情况下的竞业限制约定效力不明确 | 第23-24页 |
3.2.3 缺乏对用人单位违约责任的规定 | 第24页 |
3.2.4 劳动者解除竞业限制约定的条件不合理 | 第24-25页 |
3.2.5 竞业限制约定条款在劳动合同中的地位不明确 | 第25-26页 |
4 有关国家劳动关系中的竞业限制制度立法及借鉴 | 第26-33页 |
4.1 有关国家劳动关系中的竞业限制制度立法 | 第26-29页 |
4.1.1 德国关于竞业限制的有关立法 | 第26-27页 |
4.1.2 法国关于竞业限制的有关立法 | 第27-28页 |
4.1.3 美国关于竞业限制的有关立法 | 第28页 |
4.1.4 日本关于竞业限制的有关立法 | 第28-29页 |
4.2 有关国家劳动关系中的竞业限制制度立法的借鉴 | 第29-33页 |
4.2.1 用人单位慎重选择使用竞业限制制度 | 第29-30页 |
4.2.2 以离职前实际获得及应获得的报酬计算经济补偿 | 第30页 |
4.2.3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后竞业限制协议无效 | 第30-31页 |
4.2.4 竞业限制协议部分无效则全部无效 | 第31页 |
4.2.5 按行业类别规定竞业限制年限 | 第31-33页 |
5 劳动合同法中竞业限制制度的完善 | 第33-40页 |
5.1 完善劳动合同法中竞业限制制度应当遵循的原则 | 第33-34页 |
5.1.1 权利义务对等原则 | 第33页 |
5.1.2 保护劳动者劳动就业权的原则 | 第33-34页 |
5.2 劳动合同法中竞业限制制度的完善措施 | 第34-40页 |
5.2.1 设定违约金的最高标准 | 第34-35页 |
5.2.2 进一步规范竞业限制约定的法律效力 | 第35-36页 |
5.2.3 在竞业限制制度中赋予经济补偿的对价地位 | 第36-37页 |
5.2.4 赋予劳动者即时解除竞业限制约定的权利 | 第37-38页 |
5.2.5 合理定位竞业限制约定条款在劳动合同中的地位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后记 | 第44-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