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类联绵词的历史探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一、绪论 | 第9-17页 |
| 1、联绵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9-12页 |
| ·传统语言学对联绵字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 ·近现代学者对联绵词的研究成果 | 第10-11页 |
| ·当代学者对联绵词的研究探索 | 第11-12页 |
| 2、“朦胧”类联绵词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 ·“朦胧”类联绵词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 ·“朦胧”类联绵词研究的意义与创新 | 第13-14页 |
| 3、“朦胧”类联绵词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第14-17页 |
| ·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 | 第15页 |
| ·个案描写与整体归纳相结合 | 第15页 |
| ·内部语素分析法 | 第15页 |
| ·综合运用词汇语义与语音音韵相结合的历史印证法 | 第15-17页 |
| 二、“朦胧”类联绵词的选取标准和统计分类 | 第17-37页 |
| 1、“朦胧”类联绵词的语料来源 | 第17-18页 |
| 2、“朦胧”类联绵词的选取标准 | 第18-23页 |
| ·语音收录标准 | 第18-20页 |
| ·结构分类标准 | 第20-23页 |
| 3、“朦胧”类联绵词的统计分类 | 第23-37页 |
| ·联绵词上字为唇音 | 第23-25页 |
| ·联绵词上字为齿音 | 第25-27页 |
| ·联绵词上字为舌音 | 第27-29页 |
| ·联绵词上字为牙音 | 第29-34页 |
| ·联绵词上字为喉音(零声母) | 第34-37页 |
| 三、“朦胧”类联绵词的语音特征 | 第37-41页 |
| 1、语音理论背景 | 第37-38页 |
| 2、“朦胧”类联绵词的语音特征 | 第38-41页 |
| 四、“朦胧”类联绵词的产生途径 | 第41-49页 |
| 1、拟声词 | 第42-44页 |
| ·以“扑鹿”为代表的phvlv式 | 第42-43页 |
| ·以“飕飗”为代表的svlv式 | 第43页 |
| ·以“玎玲”为代表的tvlv式 | 第43-44页 |
| 2、单音词的衍音 | 第44-46页 |
| 3、单音词的缓读 | 第46-49页 |
| 结语 | 第49-51页 |
| 附录:“朦胧”类联绵词声韵表 | 第5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