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论文--戏剧音乐理论论文--地方戏曲音乐论文

益阳花鼓戏的音乐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绪论第8-10页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第8页
 二、研究现状第8-9页
 三、研究范围第9页
 四、研究方法第9-10页
第一章 益阳花鼓戏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第10-17页
 一、益阳花鼓戏的起源第10-11页
  (一) 花鼓戏的兴起第10-11页
  (二) 益阳花鼓戏的形成第11页
 二、益阳花鼓戏的发展历程第11-17页
  (一) 新中国成立之前益阳花鼓戏的发展状况第11-12页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益阳花鼓戏的发展状况第12-13页
  (三) 文革时期益阳花鼓戏的发展状况第13-14页
  (四) 改革开放之后益阳花鼓戏的发展状况第14-15页
  (五) 八十年代后期益阳花鼓戏的发展状况第15页
  (六) 九十年代末益阳花鼓戏的发展状况第15页
  (七) “十八大”之后益阳花鼓戏的发展状况第15-17页
第二章 益阳花鼓戏的艺术特色第17-34页
 一、益阳花鼓戏的流派第17-19页
  (一) 益阳路子第17页
  (二) 醴陵路子第17-18页
  (三) 宁乡路子第18-19页
  (四) 西湖路子第19页
 二、益阳花鼓戏的主要声腔及其特点第19-25页
  (一) 益阳花鼓戏的主要声腔第19-23页
  (二) 益阳花鼓戏的特点第23-25页
 三、益阳花鼓戏的伴奏乐器第25-26页
 四、益阳花鼓戏与凤阳花鼓戏的音乐区别第26-29页
 五、益阳花鼓戏的演出行当第29-30页
 六、益阳花鼓戏经典剧目《芦林会》节选分析第30页
 七、益阳花鼓戏在湖南戏剧中的地位与价值第30-34页
第三章 益阳花鼓戏的现状及衰退的原因第34-39页
 一、益阳花鼓戏的现状第34-35页
  (一) 剧目方面第34页
  (二) 剧团方面第34页
  (三) 演员方面第34-35页
  (四) 观众方面第35页
 二、益阳市安化县梅城镇花鼓戏现状抽样调查第35-36页
 三、益阳花鼓戏衰退的原因第36-39页
  (一) 益阳花鼓戏衰退的内因第36-37页
  (二) 益阳花鼓戏衰退的外因第37-39页
第四章 促进益阳花鼓戏传承与发展的对策第39-44页
 一、保护益阳花鼓戏的传承人、发展继承人第39-40页
  (一) 保护传承人第39页
  (二) 发展继承人第39-40页
 二、做好益阳花鼓戏资料库建设和剧目创作创新工作第40-41页
  (一) 建立资料库第40页
  (二) 编创新剧目第40-41页
 三、益阳花鼓戏剧团的自我完善第41页
  (一) 改进剧团的管理模式第41页
  (二) 精排剧团的代表性剧目第41页
 四、益阳各地方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第41-44页
  (一) 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保护体系第41-42页
  (二) 调整资金分配方案,加大拨款数额第42页
  (三) 做好宣传工作第42-44页
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附录一第47-48页
致谢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舞台表演中“怯台”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环县皮影戏的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