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一、 绪论 | 第9-21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 国内研究 | 第11-16页 |
2. 国外研究 | 第16-18页 |
(四)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1. 顶岗实习 | 第18页 |
2. 顶岗实习生实习报酬 | 第18-19页 |
(五) 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二、 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实习报酬的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 第21-33页 |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对象选择 | 第21页 |
1. 问卷设计的思路 | 第21页 |
2. 调查对象的选择 | 第21页 |
(二) 访谈提纲的拟定与对象选择 | 第21-22页 |
1. 访谈提纲拟定的思路 | 第21-22页 |
2. 访谈对象的选择 | 第22页 |
(三) 数据统计与信息分析 | 第22-23页 |
(四) 存在的问题 | 第23-33页 |
1. 企业接收学生积极性不高,重劳动轻培养 | 第23页 |
2. 企业不能同工同酬 | 第23-25页 |
3. 企业支付给实习生的实习报酬偏低 | 第25-26页 |
4. 劳动时间方面 | 第26-27页 |
5. 实习协议方面 | 第27-29页 |
6. 实习生异化实习目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 第29-30页 |
7. 学校对顶岗实习学生缺乏有效的监管 | 第30-31页 |
8. 国家有关政策无法落实到位 | 第31-33页 |
三、 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实习报酬权受损的原因分析 | 第33-39页 |
(一) 政府政策层面的原因 | 第33-34页 |
1. 教育法保障不足 | 第33页 |
2. 劳动法保障不足——实习生身份模糊 | 第33-34页 |
3. 关于国家给予企业相应税收优惠政策的漏洞 | 第34页 |
(二) 学校层面的原因 | 第34-35页 |
1. 对顶岗实习单位制约力不足 | 第34-35页 |
2. 管理制度不规范不健全 | 第35页 |
(三) 学生层面的原因 | 第35-37页 |
1. 实习压力迫使学生不敢维权 | 第35-36页 |
2. 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维权意识 | 第36页 |
3. 个人定位不准确,实习动机不强 | 第36-37页 |
(四) 实习单位方面的原因 | 第37-39页 |
1. 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社会责任 | 第37-38页 |
2. 部分企业缺乏法律意识,无形中侵害实习生报酬权 | 第38-39页 |
四、 保障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获得实习报酬的对策 | 第39-47页 |
(一) 政策层面 | 第39-41页 |
1.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 第39-40页 |
2. 加大对实习单位的政策扶持,激发其参与顶岗实习的积极性 | 第40-41页 |
3. 加强行政监督 | 第41页 |
(二) 学校层面 | 第41-43页 |
1. 建立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制度 | 第41-42页 |
2. 细化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 | 第42页 |
3. 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法律宣传,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 第42-43页 |
(三) 学生层面 | 第43-44页 |
1. 高职院校学生应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 | 第43页 |
2. 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素质 | 第43-44页 |
(四)企业层面 | 第44-47页 |
1. 企业应树立正确认识,履行顶岗实习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 | 第44-45页 |
2. 加强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确保实习的时效性 | 第45-46页 |
3. 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激发实习生的积极性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注释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一 | 第54-56页 |
附录二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