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以W市技工学校为例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23页 |
| ·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 ·核心概念 | 第13-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国内外研究启发及论文创新 | 第20-21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3页 |
|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第2章 中职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 第23-46页 |
| ·中职校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编制 | 第23-25页 |
| ·国外和国内职业倦怠常用测量表 | 第23-24页 |
| ·中职校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编制程序 | 第24-25页 |
| ·中职校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结构 | 第25页 |
| ·W 市技工学校教师调查现状及其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 ·W 市技工学校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结果分析 | 第26-46页 |
| ·调查样本特征 | 第26-30页 |
| ·数据信度分析 | 第30页 |
|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0-43页 |
| ·中职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结果探讨 | 第43-46页 |
| 第3章 W 市中职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 第46-56页 |
| ·职业倦怠源于压力因素 | 第46-51页 |
| ·社会诱因 | 第46-48页 |
| ·职业诱因 | 第48-49页 |
| ·学校诱因 | 第49-50页 |
| ·学生诱因 | 第50-51页 |
| ·职业倦怠源于环境因素 | 第51-53页 |
| ·渐增的教学负担导致工作疲劳 | 第52页 |
| ·教育机构变革导致职业焦虑 | 第52-53页 |
| ·传统观念对教师形象的认知误区 | 第53页 |
| ·职业倦怠源于个体因素 | 第53-56页 |
| ·自我效能感对不同个体的影响 | 第54页 |
| ·人格类型不同对个体也有影响 | 第54-55页 |
| ·个别新入职教师易形成挫折感 | 第55-56页 |
| 第4章 缓解中职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 第56-63页 |
| ·社会层面的支持 | 第56-57页 |
| ·改善中职校教师的社会地位 | 第56-57页 |
| ·树立中职校教师的良好社会形象 | 第57页 |
| ·学校内部的改进 | 第57-59页 |
| ·依托特色兴校,尝试改革办学体制 | 第57-58页 |
| ·建立灵活多样的绩效评价体系 | 第58页 |
| ·实现学校行政为教育教学服务 | 第58-59页 |
| ·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丰富平台 | 第59页 |
| ·教师的自我更新 | 第59-63页 |
| ·正确对待职业倦怠,疏通消极情绪 | 第60页 |
| ·树立正确理想抱负,增强自我效能感 | 第60-61页 |
| ·正确审视本职工作,做好职业规划 | 第61页 |
| ·树立正确学生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 第61页 |
| ·主动化解压力,保持积极向上心态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附录 1 | 第65-68页 |
| 附录 2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