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汉语新词语造词法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语料来源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造词法研究综述 | 第15-24页 |
·造词法研究简史 | 第15-20页 |
·造词法研究的主要体系归述 | 第20-23页 |
·研究中出现的命名分歧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页 |
·汉语造词框架的重建 | 第24-27页 |
第二章 近五年汉语新词语的概况及造词材料 | 第27-39页 |
·近五年汉语新词语的概况 | 第27-32页 |
·五年汉语新词语数量的定量统计与分析 | 第27-28页 |
·五年汉语新词语词长的定量统计与分析 | 第28-31页 |
·汉语新词语与“共变”关系 | 第31-32页 |
·近五年汉语新词语造词材料的来源 | 第32-39页 |
·来源于语言内部的新词语造词材料 | 第32-34页 |
·来源于语言外部的新词语造词材料 | 第34-39页 |
第三章 近五年汉语新词语造词方法的定量统计分析 | 第39-87页 |
·缩合法造词 | 第40-47页 |
·合称造词 | 第40-41页 |
·提取省略 | 第41-43页 |
·数词略语 | 第43-45页 |
·字母缩写 | 第45-47页 |
·综合缩略 | 第47页 |
·类推置换法造词 | 第47-58页 |
·类推以类词缀为特征 | 第48-53页 |
·类推以实词为特征 | 第53-57页 |
·类推置换造词法的特点 | 第57-58页 |
·借用造词法 | 第58-65页 |
·借自方言 | 第59页 |
·借自外来语 | 第59-63页 |
·借用字形表意造词 | 第63-64页 |
·借用数字造词 | 第64-65页 |
·修辞造词 | 第65-78页 |
·比喻造词 | 第66-69页 |
·比拟造词 | 第69-70页 |
·借代造词 | 第70-71页 |
·夸张造词 | 第71-72页 |
·仿词造词 | 第72-73页 |
·描摹造词 | 第73-76页 |
·移就造词 | 第76-78页 |
·曲语造词 | 第78页 |
·语音造词 | 第78-81页 |
·摹音造词 | 第79页 |
·谐音造词 | 第79-80页 |
·叠音造词 | 第80-81页 |
·说明法造词 | 第81-84页 |
·人物姓名造词 | 第81-82页 |
·地理位置造词 | 第82页 |
·功能用途造词 | 第82-83页 |
·属性来源造词 | 第83-84页 |
·职业身份造词 | 第84页 |
·造词法小结 | 第84-87页 |
第四章 影响造词的主客观因素 | 第87-103页 |
·客观因素 | 第87-97页 |
·民族文化 | 第87-91页 |
·时代文化 | 第91-93页 |
·社会热点话题 | 第93-94页 |
·语言趋向 | 第94-95页 |
·潜显转化 | 第95-97页 |
·主观因素 | 第97-103页 |
·崇尚简约,言简意赅 | 第97-98页 |
·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 第98页 |
·思想开放,雅俗共赏 | 第98-99页 |
·认知主体自身的经验 | 第99-101页 |
·认知主体感情偏好的注入 | 第101-103页 |
结语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致谢 | 第109-11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