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1-14页 |
·选题缘由 | 第11-13页 |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词语知识设置的文献研究 | 第14-19页 |
·老一辈教育家对文言文词语知识的看法 | 第14-16页 |
·现代语文教育界对文言词语知识的看法 | 第16-19页 |
·现代语文教育界对文言知识课程目的的看法 | 第16-17页 |
·现代语文教育界对文言词语知识地位的看法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第2章 调查的背景资料和方案设 | 第21-32页 |
·调查研究的相关背景资料 | 第21-28页 |
·国家教学文件中对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词语知识设置要求的梳理 | 第21-25页 |
·1963年以来教学大纲中对文言文词语设置要求的梳理 | 第21-23页 |
·语文课程标准中文言词语知识设置要求的梳理 | 第23-25页 |
·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词语知识呈现状况研究文献概述 | 第25-27页 |
·语文知识重要性的重申 | 第25-26页 |
·语文教材中文言词语知识的现状 | 第26页 |
·对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词语知识的调查研究 | 第26-27页 |
·人教社《试教通讯》中对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词语知识内容的解说 | 第27-28页 |
·调查的研究思路和方案设计 | 第28-32页 |
·调查意图 | 第28-29页 |
·调查对象 | 第29页 |
·调查角度的选取 | 第29-31页 |
·调查的相关理论支撑 | 第31-32页 |
第3章 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文言词语知识呈现状况 | 第32-60页 |
·文言词语知识在书下注释中的呈现状况 | 第32-56页 |
·文言词语知识在书下注释中的呈现状况概述 | 第32-55页 |
·通假字在书下注释中的呈现状况 | 第32-36页 |
·词类活用现象在书下注释中的呈现状况 | 第36-39页 |
·一词多义在书下注释中的呈现状况 | 第39-43页 |
·词性、用法等相关文言词语知识在书下注释中的呈现状况 | 第43-46页 |
·书下注释中同义项复现的呈现状况 | 第46-49页 |
·书下注释中常用词的呈现状况 | 第49-52页 |
·书下注释中其他文言词语知识的呈现状况与特点分析 | 第52-55页 |
·文言词语知识在书下注释中的呈现总体特点及分析 | 第55-56页 |
·文言词语知识在研讨与练习中的呈现状况 | 第56-59页 |
·研讨与练习中的文言词语知识呈现状况 | 第56-58页 |
·从文言词语知识点层面分析研讨与练习中的文言词语知识呈现状况 | 第56-57页 |
·从布鲁姆目标分类学层面分析研讨与练习中的文言词语知识呈现状况 | 第57页 |
·从与注释的结合程度层面分析研讨与练习中的文言词语知识呈现状况 | 第57-58页 |
·研讨与练习中的文言词语知识呈现特点与分析 | 第58-59页 |
·文言词语知识在必修五知识专文中呈现状况 | 第59-60页 |
第4章 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文言词语知识教学效果调查 | 第60-90页 |
·教师访谈调查 | 第60-70页 |
·访谈目的 | 第60页 |
·访谈提纲的设计 | 第60页 |
·访谈对象及构成 | 第60-61页 |
·访谈记录汇总及分析 | 第61-70页 |
·课堂实录观察 | 第70-74页 |
·设计课堂实录的原因 | 第70页 |
·课堂实录情况介绍 | 第70页 |
·课堂实录的特点分析 | 第70-74页 |
·学习效果测试调查 | 第74-87页 |
·测试目的 | 第74-75页 |
·测试卷的设计 | 第75页 |
·测试对象与方法 | 第75页 |
·测试结果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75-87页 |
·通假字部分 | 第75-78页 |
·词类活用部分 | 第78-81页 |
·同义项复现部分 | 第81-82页 |
·一词多义部分 | 第82-85页 |
·常用词部分 | 第85页 |
·古今异义部分 | 第85-87页 |
·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文言词语知识教学效果调查小结 | 第87-90页 |
结论 | 第90-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附录一:书下注释文言词语知识呈现情况 | 第97-163页 |
附录二:研讨与练习中文言词语知识呈现情况 | 第163-168页 |
附录三:访谈提纲 | 第168-169页 |
附录四:课堂实录 | 第169-174页 |
附录五:高中文言文词语知识测试卷设计 | 第174-186页 |
致谢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