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零、引言 | 第10-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范围 | 第11-12页 |
一、兴县方言中的“不AA”结构 | 第12-26页 |
·“不AA”结构的构成 | 第12-14页 |
·“不AA”结构表示的语法意义 | 第14-16页 |
·“不AA”结构的句法功能和入句条件 | 第16-17页 |
·句法功能 | 第16-17页 |
·入句条件 | 第17页 |
·“不AA”与“不A”、“ABAB” | 第17-22页 |
·“不AA”与“不A” | 第18-19页 |
·“不AA”与“AbAb” | 第19-20页 |
·“不AA”与“不A”、“AbAb”、“Ab”的级次比较 | 第20-22页 |
·“全不AA咧”结构 | 第22-23页 |
·“不AA”结构在其他方言中的情况 | 第23-26页 |
二、兴县方言中的“A+上/下+O”结构 | 第26-43页 |
·“A+上/下+O”结构 | 第26-27页 |
·“A+上/下+O”结构的比较 | 第27-32页 |
·比较前项和比较后项 | 第28-29页 |
·共现词语 | 第29-30页 |
·表达效果 | 第30-31页 |
·否定式 | 第31-32页 |
·“上”和“下”的意义 | 第32-34页 |
·“上”和“下”的语法化 | 第34-36页 |
·“A+下+O”结构与“A+了+O”结构的比较 | 第36-40页 |
·“A+上+O”结构与“A+了+O”结构 | 第38页 |
·“A+下+O”结构与“A+了+O”结构 | 第38-40页 |
·“长下”和“短下” | 第40-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45-46页 |
感谢信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