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6页
   ·研究背景第12-14页
   ·研究意义第14-16页
第二章 理论依据第16-28页
   ·积极心理学第16-18页
     ·积极心理学概述第16-17页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第17-18页
   ·积极人格特质第18-22页
     ·积极人格概述第18-19页
     ·大学生积极人格的相关研究第19-22页
     ·大学生积极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第22页
   ·社会支持第22-24页
     ·社会支持概述第22-23页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第23-24页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第24页
   ·心理健康第24-28页
     ·心理健康概述第24-25页
     ·心理健康的标准第25-26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第26-28页
第三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证研究第28-49页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28页
     ·研究思路第28页
     ·研究方法第28页
   ·研究目的第28-29页
   ·研究过程第29-30页
     ·研究对象第29页
     ·研究程序第29页
     ·研究工具第29-30页
     ·统计分析第30页
   ·研究结果第30-41页
     ·大学生积极人格的总体现状第30-36页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总体现状第36-38页
     ·大学生积极人格、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第38-41页
   ·分析讨论第41-48页
     ·大学生积极人格的特征分析第41-44页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特征分析第44-45页
     ·大学生积极人格、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第45-48页
   ·研究结论第48-49页
第四章 研究启示及建议第49-58页
   ·研究启示第49-51页
     ·积极心理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第49-50页
     ·积极心理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第50页
     ·积极心理教育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第50-51页
     ·积极心理教育促进和谐教育环境的创建第51页
   ·建议第51-58页
     ·树立积极教育理念,关注思政教育目标第51-52页
     ·培养积极人格品质,深化人格教育内涵第52-54页
     ·拓展健康人格教育,体现思政教育功能第54-55页
     ·创设优良社会环境,建立积极支持系统第55-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附录第62-63页
致谢第63-64页
作者与导师简介第64-65页
附件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罢工权的立法与实施机制--以“广东南海本田”罢工事件为例
下一篇: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及其导向研究--基于北京高校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