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3-29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三) 理论基础 | 第17-29页 |
1. 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理论 | 第17-19页 |
2. 学习理论 | 第19-23页 |
3. 孔子的“乐之者”与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的启示 | 第23-26页 |
4. 苏格拉底问答法教学方法的启示 | 第26-29页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9-47页 |
(一) 国外关于提问有效性的研究综述 | 第29-35页 |
1. 提问的原因和目的 | 第29-31页 |
2. 提问的功能与类型 | 第31-32页 |
3. 提问的数量 | 第32-33页 |
4. 提问的候答方式 | 第33-34页 |
5. 提问策略 | 第34-35页 |
(二) 国内关于提问有效性的研究综述 | 第35-42页 |
1. 提问有效性的概念 | 第36页 |
2. 提问技巧和策略的研究 | 第36-38页 |
3. 提问目的功能的研究 | 第38-39页 |
4. 关于提问有效性方式的研究 | 第39-41页 |
5. 提问有效性评价标准的研究 | 第41-42页 |
(三) 对国内外提问有效性研究的评述 | 第42-47页 |
三、 概念界定 | 第47-52页 |
(一) 提问 | 第47-48页 |
(二) 提问有效性 | 第48-50页 |
(三) 课堂提问有效性 | 第50-52页 |
四、 研究过程 | 第52-93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52-54页 |
1.文献法 | 第52页 |
2.观察法 | 第52-53页 |
3.访谈法 | 第53-54页 |
(二)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54-93页 |
1.观察结果与分析 | 第61-87页 |
(1)课堂提问有效性九项指标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第61-75页 |
(2)课堂提问有效性相关指标间的结果与分析 | 第75-83页 |
(3)两节典型课例的对比分析 | 第83-87页 |
2.访谈结果与分析 | 第87-93页 |
五、 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93-108页 |
(一) 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93-99页 |
1.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 第93-96页 |
2.提问目的不明确,问题类型单一 | 第96-97页 |
3.提问对象结构不合理 | 第97-98页 |
4.候答时间短 | 第98-99页 |
(二) 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 第99-108页 |
1.树立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有效教学理念 | 第99-100页 |
2.有的放矢,明确提问目的 | 第100-101页 |
3.精心准备问题,发挥提问功效 | 第101-106页 |
4.把握节奏,展现提问艺术 | 第106-108页 |
六、 结论 | 第108-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8页 |
附录一 | 第118-120页 |
附录二 | 第120-121页 |
附录三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