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与汉族高年级小学生抑郁状况的比较研究与教育启示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 ·抑郁的概念 | 第11-12页 |
| ·关于儿童抑郁的研究 | 第12-2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24-26页 |
| ·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27-28页 |
|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 ·研究假设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8-32页 |
| ·研究对象 | 第28-29页 |
|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 ·施测工具 | 第29-30页 |
| ·调查的实施 | 第30-31页 |
| ·统计方法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32-40页 |
| ·壮族汉族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比较 | 第32-33页 |
| ·壮族汉族小学生抑郁得分比较 | 第33-36页 |
| ·壮族汉族小学生师生关系得分比较 | 第36-38页 |
| ·壮族汉族儿童抑郁影响因素分析及比较 | 第38-40页 |
| ·壮族汉族儿童抑郁与师生关系的相关及差异 | 第38页 |
| ·壮族汉族儿童抑郁症状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40-48页 |
| ·儿童抑郁量表在壮族汉族小学生中的信度 | 第40页 |
| ·壮族汉族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比较 | 第40-41页 |
| ·壮族汉族小学生抑郁得分比较 | 第41-44页 |
| ·壮族汉族小学生师生关系得分比较 | 第44-45页 |
| ·抑郁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45-48页 |
| 第五章 教育启示 | 第48-56页 |
| ·借鉴壮族优良的传统教育 | 第48页 |
|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 第48-51页 |
| ·教师素养—师生关系的基础 | 第48-50页 |
| ·学生主体作用—师生关系的关键 | 第50-51页 |
| ·社会、家庭和学校合力—师生关系的推动力 | 第51页 |
| ·针对性的预防及干预策略 | 第51-56页 |
| ·强化儿童情绪问题的识别能力 | 第52页 |
| ·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教育 | 第52页 |
| ·形成儿童抑郁预防的合力 | 第52-5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致谢 | 第62-64页 |
| 附录A | 第64-65页 |
| 附录B | 第65-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