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9-16页 |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1-14页 |
| 三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 四 样本的选择 | 第14-16页 |
| 第二部分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理论梳理 | 第16-34页 |
| 一 学习共同体的涵义 | 第16-22页 |
| (一) 共同体的意义重建 | 第16-18页 |
| (二) 学习置身于共同体中 | 第18-20页 |
| (三) 学习共同体不只是合作 | 第20-21页 |
| (四) 学习共同体是什么 | 第21-22页 |
| 二 实践共同体 | 第22-29页 |
| (一) 实践共同体的认识 | 第22-23页 |
| (二) 实践共同体中的实践 | 第23-25页 |
| (三) 实践共同体中的身份分析 | 第25-28页 |
| (四) 实践共同体是什么 | 第28-29页 |
| 三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涵义 | 第29-34页 |
| (一) 课堂中的实习场 | 第29-30页 |
| (二) 课堂中的实践共同体 | 第30页 |
| (三) 课堂:有限的学习共同体 | 第30-31页 |
| (四) 师生互动:进入学习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 第31-34页 |
| 第三部分 基于师生互动的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 第34-46页 |
| 一 课堂学习共同体中各构成因素的分析 | 第34-36页 |
| (一) 学习主体 | 第34页 |
| (二) 学习目标 | 第34-35页 |
| (三) 课程知识 | 第35页 |
| (四) 工具和资源 | 第35页 |
| (五) 规则 | 第35页 |
| (六) 学习活动分工 | 第35-36页 |
| (七) 学习情境 | 第36页 |
| 二 师生互动:课堂学习共同体建构的动态分析 | 第36-46页 |
| (一) 生产 | 第36-37页 |
| (二) 消费 | 第37-39页 |
| (三) 交往 | 第39-43页 |
| (四) 分配 | 第43-46页 |
| 第四部分 课堂学习共同体建构的社会文化视角反思 | 第46-55页 |
| 一 对话协商促进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自生成 | 第46-51页 |
| 二 为了学习的设计 | 第51-55页 |
| 结束语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