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凡例 | 第7-8页 |
| 第一部分 导论 | 第8-20页 |
| 一、颜色词疏解的意义 | 第8-11页 |
| 1.颜色词的称名与界定 | 第8-9页 |
| 2.颜色词相关学科、研究介绍 | 第9-10页 |
| 3.本文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二、颜色词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 三、黑系颜色词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 四、选题及相关工作步骤介绍 | 第17-20页 |
| 1.选题缘由 | 第17-18页 |
| 2.研究目的 | 第18页 |
| 3.研究理论及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4.工作方式与步骤 | 第19页 |
| 5.研究材料 | 第19-20页 |
| 第二部分 疏解 | 第20-152页 |
| 壹 源于生活现象词 | 第20-54页 |
| 1.黑 | 第20-28页 |
| 2-3.幽、黝 | 第28-31页 |
| 4.炱 | 第31-32页 |
| 5.默 | 第32-33页 |
| 6.墨 | 第33-38页 |
| 7.黴((禾黑)) | 第38-40页 |
| 8.(黑冤)(黦、(宛黑)) | 第40-41页 |
| 9.焦(蕉) | 第41-42页 |
| 10.(黑詹)((?)) | 第42-43页 |
| 11.(黑會) | 第43页 |
| 12.黩 | 第43-44页 |
| 13.灰 | 第44-45页 |
| 14.黶 | 第45-47页 |
| 15-16.焌、黢 | 第47-49页 |
| 17.黗 | 第49页 |
| 18.殷 | 第49-51页 |
| 19-21.(冥色)、靘、(黑色) | 第51-54页 |
| 贰 源于染织词 | 第54-76页 |
| 1.玄 | 第54-63页 |
| 2.滋(玆、(氵玄玄)、(黑茲)) | 第63-65页 |
| 3-4.淄、缁((?)、(?)、(纟才)、纯) | 第65-68页 |
| 5-9.绀、緅、缲、纔、(纟禁) | 第68-70页 |
| 10-12.(?)、纂、綦 | 第70-72页 |
| 13.袀 | 第72-74页 |
| 14.元 | 第74-76页 |
| 叁 源于器具词 | 第76-94页 |
| 1-2.黎(犁)、黧 | 第76-87页 |
| 3-4.卢、黸 | 第87-90页 |
| 5.旅(玈) | 第90-91页 |
| 6.黓((?)、(?)) | 第91-94页 |
| 肆 源于动物词 | 第94-104页 |
| 1.雀 | 第94页 |
| 2.蚁 | 第94-95页 |
| 3.乌 | 第95-98页 |
| 4.鹊 | 第98页 |
| 5.骊 | 第98-99页 |
| 6.黫((羊垔)) | 第99-100页 |
| 7.鸦 | 第100-102页 |
| 8.(?) | 第102-103页 |
| 9.(失羽)((矢羽)) | 第103-104页 |
| 伍 源于矿物词 | 第104-118页 |
| 1.青 | 第104-111页 |
| 2.黳 | 第111-113页 |
| 3.黛(黱) | 第113-116页 |
| 4.铅 | 第116-118页 |
| 陆 源于植物词 | 第118-130页 |
| 1.苍(仓) | 第118-120页 |
| 2.秬(巨) | 第120页 |
| 3.漆(桼) | 第120-123页 |
| 4.皂(皁、草) | 第123-125页 |
| 5.黮 | 第125-127页 |
| 6.黟 | 第127-128页 |
| 7.绿 | 第128-130页 |
| 柒 源于自然现象词 | 第130-146页 |
| 1.冥 | 第130-132页 |
| 2.阴 | 第132-133页 |
| 3-6.黭、黤、闇、黯 | 第133-139页 |
| 7.黪 | 第139-141页 |
| 8.(氵曶) | 第141-142页 |
| 9.黕((黑冗)) | 第142-143页 |
| 10.(黑逮)((黑對)、(黑隊)、(?)、(黑建) | 第143-144页 |
| 11.黚 | 第144-146页 |
| 捌 源于发肤色词 | 第146-152页 |
| 1-3.(髟真)、(黑真)、缜 | 第146-148页 |
| 4.(黑箴)(黬) | 第148页 |
| 5.(黑旦) | 第148-149页 |
| 6.(黑干)(皯) | 第149-150页 |
| 7.(干干黑) | 第150页 |
| 8.黔 | 第150-152页 |
| 第三部分 综论 | 第152-164页 |
| 一、范畴 | 第152页 |
| 二、来源及其分类 | 第152-153页 |
| 三、特点 | 第153-157页 |
| 1.模糊性 | 第153-154页 |
| 2.属物性 | 第154-155页 |
| 3.历史层累性 | 第155页 |
| 4.抽象化程度不同 | 第155-156页 |
| 5.与现代色彩学色系划分不一致 | 第156-157页 |
| 四、单音节词语义形成及其演变 | 第157-159页 |
| 五、多音节合成词的构词 | 第159-160页 |
| 六、构字、用字 | 第160页 |
| 七、疏解方法 | 第160-164页 |
| 1.训诂与文化相结合 | 第161页 |
| 2.语言与认知相结合 | 第161-162页 |
| 3.共时与历时相结合 | 第162页 |
| 4.推源、系源 | 第162-163页 |
| 5.同义词辨释 | 第163-164页 |
| 附录一 | 第164-170页 |
| 附录二 | 第170-184页 |
| 主要征引及参考文献 | 第184-207页 |
| 后记 | 第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