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巷道内围岩传热量计算若干问题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 ·高温矿井的出现 | 第8页 |
| ·热害的形成 | 第8-10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10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巷道围岩与风流热交换的传热机理 | 第14-29页 |
| ·矿内热源 | 第14-18页 |
| ·地表大气状态的变化 | 第14页 |
| ·空气的自压缩温升 | 第14-15页 |
| ·围岩散热 | 第15-17页 |
| ·机电设备、电力照明设备散热 | 第17页 |
| ·氧化放热 | 第17页 |
| ·人员放热 | 第17-18页 |
| ·其它热源 | 第18页 |
| ·围岩热量的来源 | 第18-20页 |
| ·地壳的热状态 | 第18页 |
| ·地面温度周期变化对地温的影响 | 第18-19页 |
| ·恒温带及其确定 | 第19-20页 |
| ·围岩的调热圈 | 第20-22页 |
| ·调热圈的形成 | 第20页 |
| ·调热圈的温度场 | 第20-21页 |
| ·调热圈的半径 | 第21-22页 |
| ·矿内空气热、湿交换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 ·风流热、湿计算方法 | 第23-29页 |
| 第三章 巷道围岩与风流热交换的理论模型 | 第29-34页 |
| ·巷道围岩导热问题数学模型 | 第29-32页 |
| ·模型假设 | 第29-30页 |
| ·模型建立 | 第30-32页 |
| ·围岩调热圈半径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现场实测原始岩温 | 第34-42页 |
| ·钻探作业对温度场的扰乱 | 第34页 |
| ·钻孔温度的平衡时间 | 第34-36页 |
| ·测温仪器和方法 | 第36-37页 |
| ·测量结果 | 第37-40页 |
| ·数据分析 | 第40-42页 |
| 第五章 围岩不稳定传热系数的实验研究 | 第42-63页 |
| ·实验方案 | 第42-43页 |
| ·测量仪器和布点 | 第43-47页 |
| ·试件内部温度的测量 | 第43-47页 |
| ·热电偶的原理 | 第43页 |
| ·热电偶的焊接 | 第43-44页 |
| ·热电偶的标定 | 第44-46页 |
| ·测点位置 | 第46-47页 |
| ·风速和风温的测量 | 第47页 |
| ·试验台各部件图 | 第47-52页 |
| ·实验台主体 | 第47-50页 |
| ·混凝土配方 | 第47-49页 |
| ·实验台的搭建 | 第49-50页 |
| ·其它实验设备 | 第50-52页 |
| ·风机 | 第50-51页 |
| ·水泵 | 第51-52页 |
| ·加热装置 | 第52页 |
| ·保温措施 | 第52页 |
| ·实验数据 | 第52-55页 |
| ·围岩不稳定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 | 第55页 |
| ·实验结果 | 第55-58页 |
| ·数据分析 | 第58-63页 |
| ·围岩不稳定传热系数与通风时间的关系 | 第58-59页 |
| ·围岩不稳定传热系数与风速的关系 | 第59-61页 |
| ·风速和通风时间对围岩不稳定传热系数的综合影响 | 第61-63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