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的吟诵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第一章 当前古诗词教学存在的误区 | 第11-14页 |
·纯理性的图解古诗词 | 第11页 |
·古诗词教学中的“不读”和“死读” | 第11-12页 |
·从“满堂灌”到“满堂作秀”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吟诵的历史回顾 | 第14-23页 |
·什么是吟诵 | 第14-15页 |
·吟诵的历史变迁 | 第15-18页 |
·吟诵的起源 | 第15-16页 |
·吟诵的发展 | 第16页 |
·吟诵的鼎盛时期 | 第16-17页 |
·吟诵的衰落 | 第17-18页 |
·吟诵发展的新契机 | 第18页 |
·吟诵的要求 | 第18-20页 |
·感情真挚 | 第18-19页 |
·吐字清晰 | 第19页 |
·节奏分明 | 第19页 |
·行腔自然 | 第19-20页 |
·对吟诵的评价 | 第20-23页 |
第三章 传统的吟诵方法运用于古诗词教学的依据 | 第23-30页 |
·汉语的特点 | 第23-24页 |
·诗歌语言的特点 | 第24-26页 |
·诗歌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诗化的语言 | 第24-25页 |
·诗歌语言具有一词多义的特点 | 第25-26页 |
·诗歌语言具有独特的音乐美 | 第26页 |
·生理学和心理学依据 | 第26-28页 |
·在中小学中运用吟诵方法教学的成功案例 | 第28-30页 |
第四章 传统的吟诵方法运用于古诗词教学的价值 | 第30-36页 |
·两个突破 | 第30-31页 |
·教学模式的突破 | 第30页 |
·不同学科相融性的突破 | 第30-31页 |
·四个有助于 | 第31-36页 |
·吟诵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 第31页 |
·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 第31-33页 |
·吟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 第33-35页 |
·吟诵有助于增强学生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 第35-36页 |
第五章 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 第36-50页 |
·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体现 | 第36-38页 |
·吟唱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体现 | 第38-41页 |
·诵读与吟唱的关系 | 第41页 |
·促进吟诵教学有效开展的方法 | 第41-44页 |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 第41-43页 |
·发挥课外活动的辅助作用 | 第43-44页 |
·吟诵教学示例 | 第44-50页 |
第六章 吟诵教学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 第50-53页 |
·提高文学素养 | 第50-51页 |
·转变教学观念 | 第51-52页 |
·重视师资培训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