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与张贤亮小说“创伤—拯救”叙事结构分析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 第2章 格雷马斯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 | 第17-21页 |
| ·行动位模型和叙事程序 | 第17-19页 |
| ·语义方阵及叙事意义的推演 | 第19-21页 |
| 第3章 《查》与《男》“创伤—拯救”叙事结构构建 | 第21-38页 |
| ·叙事行动位 | 第21-24页 |
| ·叙事程序 | 第24-33页 |
| ·《查》的叙事程序 | 第24-28页 |
| ·《男》的叙事程序 | 第28-33页 |
| ·《查》和《男》的语义方阵 | 第33-36页 |
| ·《查》和《男》的叙事结构及其特点 | 第36-38页 |
| 第4章 “创伤—拯救”叙事结构的比较 | 第38-54页 |
| ·创伤凸现异化文明对个体生命力的压制 | 第38-41页 |
| ·不同叙事语境下的性创伤和生命创伤 | 第38-39页 |
| ·文明对个体的压制 | 第39-41页 |
| ·诗意化的性拯救策略 | 第41-46页 |
| ·性拯救 | 第42-44页 |
| ·性拯救的诗意化 | 第44-46页 |
| ·性爱策略推动被拯救的个体反抗异化文明 | 第46-54页 |
| ·性爱对个体的拯救意义 | 第47-50页 |
| ·性爱激起个体与异化文明间新的对峙 | 第50-54页 |
| 第5章 “创伤—拯救”叙事结构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54-68页 |
| ·相似的社会生存困境—文明悖谬与人类本能 | 第54-58页 |
| ·文明的悖谬造成生命创伤 | 第55-57页 |
| ·人类的反抗本能 | 第57-58页 |
| ·相似人生历程的个体表达 | 第58-63页 |
| ·两位作家相似的社会经历 | 第59-61页 |
| ·相似的社会文化批判 | 第61-63页 |
| ·相似的叙事传统提供叙事资源 | 第63-68页 |
| ·相似的文学创作心理 | 第63-65页 |
| ·相似的文学创作类型 | 第65-68页 |
| 结语 | 第68-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