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音乐教学方式的改变 | 第11-22页 |
第一节 社会变革与动荡下的教学方式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关于"节奏"与律动的思考 | 第13-22页 |
1、古典时期的韵律体操与音乐 | 第13-14页 |
2、课堂音乐中发现的问题 | 第14-15页 |
3、节奏于律动的概念渗透 | 第15-17页 |
4、音乐教学方法层面 | 第17-22页 |
第二章 外化为运动觉与视觉的音乐"体验—表达"方式 | 第22-43页 |
第一节 体态律动方法唤醒音乐体验—表达的理论起点 | 第22-27页 |
1、体态律动角度 | 第22-24页 |
2、生理和心理角度 | 第24-27页 |
第二节 建立联系的桥梁——音乐与体态律动的相互转化 | 第27-43页 |
1、对音乐体验-表达途径的重建 | 第27-30页 |
2、体态律动方法下的视唱练耳的视觉化 | 第30-36页 |
3、从体态律动中获得音乐学习经历 | 第36-43页 |
a、对节奏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 第37-41页 |
b、关于即兴创作的思考 | 第41-43页 |
第三章 普通音乐教育中的达尔克罗兹节奏律动方法论 | 第43-54页 |
第一节 体态律动教学体系在普通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 第43-47页 |
第二节 普通音乐教育课堂中的体态律动实施可能性分析 | 第47-50页 |
第三节 作为课堂音乐教学方法进行音乐体验的体态律动与舞蹈 | 第50-54页 |
1、体态律动与舞蹈的区别 | 第50-52页 |
2、体态律动与舞蹈的关系 | 第52页 |
3、声势本义和歧义 | 第52-54页 |
第四章 达尔克罗兹节奏律动教学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 第54-66页 |
第一节 达尔克罗兹的移植和发展 | 第54-58页 |
1、作为传播中心的达尔克罗兹学院 | 第54-56页 |
2、多元化的体态律动教学方法 | 第56-58页 |
第二节 体态律动教学方法的延续——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 | 第58-66页 |
1、历史方面 | 第59-61页 |
2、教学方法方面 | 第61-63页 |
3、理论方面 | 第63-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附录: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后记 | 第71页 |